山水画是中国人的精神寄托(3)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03-07 09:52:07
浏览

由以上的历史追溯也可知,中国山水画深受玄学精神以及老子、庄子等哲学先贤的影响,强调人精神的“逍遥”与主体的自由。老子常提“道”的玄妙和本质状态,而庄子更加注重个体的“逍遥”和自由。中国山水画中“道”的境界,并不仅仅停留于技法,而是指一种精神超脱的状态。中国山水画的目标亦并不仅仅在于直接描绘山水的物理形态,更侧重于传达其中蕴含的人文与情感意义。可以说,中国山水画的独特魅力便是其对意象与意境表达的重视,这也是中国山水画与西方风景绘画的明显区别。

山水画家通过自由地徜徉于山水之间,寄托着最内在的情感。“竹林七贤”,尤其是嵇康和阮籍通过追求庄子“逍遥游”的价值,创造性地模仿庄子的生活态度,在社会规范领域产生了一种突破性的生命态度,将游山玩水视为一种风雅的生活风度,对后来士人阶层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些思想,都使得山水画及山水诗成为一种围绕这些价值和精神展开的文化表达,通过歌颂、描述、赞美等手段,呈现了一种深邃而富有内涵的意境。

意境是中国山水画的灵魂,中国的山水画家往往是在游走的过程中来观察山水景象,然后通过默记、整合到画面上,这也是古人创作方法的一大特点。

具体来看,意境的营造首先体现在中国山水画中的诗性表达。谈论中国山水画,总离不开讨论中国的山水诗。诗词中的比兴、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给中国画以很大的启迪,讲求含蓄、虚实、计白当黑,更是加强了绘画语言的表现力和表象能力,诱发观者的想象力。“诗意”成为中国山水画一种重要的审美取向。

其次,中国山水画的意境营造也体现在“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特征中,这背后承载着深厚的传统自然观,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一观点的提出者郭熙生活在宋代,当时士大夫们的心态逐渐从追求功名利禄转向了更为闲适的生活态度。

此外,在中国山水画的表达中,给予观者想象空间也是意境营造的重要方向,如“留白”和“似与不似”两种手法。“留白”体现了中国山水画中“道”的核心,黑与白的相对关系展现了阴阳调和的思想,同时传达了敬天爱人的宇宙观精神。“似与不似”则是中国山水画中“不求形似”的自然延伸,近代艺术家齐白石将这一观点更朴素地表达为“作画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太似为媚俗,不似为欺世”。中国山水画的美学内涵博大精深,蕴含着深厚的诗意、禅道和哲学特质,难以用简单语言尽述。

重拾中国山水画的精神

当今中国,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古人所寄托的自然山川已经发生了巨大改变。繁忙的都市生活使有些创作者开始背离传统山水画的初心,也违背了自己的本心,显得有些急功近利。当画山水成为功利驱使下的任务,它便慢慢地违背了山水画原本的追求,“澄怀观道”“畅神说”对于“道”境界的追求等亦无从谈起。这种趋势为当下山水画的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中国山水画最纯粹的出发点在哪里?中国山水画是否仍能在当代人的精神生活中发挥它的价值?作为画家的我们又如何继续在艺术语言上焕发中国山水画的活力和生命力?对此,真切地回望历史,从历史的角度来追寻我们的初衷成了必不可少的一步。这也是我们在思考当下山水画艺术的整体格局中的重要参照。

对于个人来说,以中国为核心的东方艺术注重画家自身的“性情”,其本质是整个精神层面的修为,还包括实现了超越个人的特质。中国山水画的终极目标是回归内心状态,使个体的修为、修身达到一种境界。这两者的结合是中国艺术的最终评判标准。这也为当代的中国山水画家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不断提升自身修养,超越自我,使精神达到趋向“道”的高度。这个过程,既是技艺的不断精进,也是精神层面的不断深化。当代山水画家还应确立一个底线,我们是绘制山水画而非风景画。这种明确的边界有助于确保艺术创作不失其本质,强调中国山水画在追求心灵表达和修养方面的独特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