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山水新画卷(坚持“两创” 铸就辉煌)
中国画《雄峙天东》,作者陈玉圃。
中国画《北京香山百望山》,作者杜大恺。
中国画《万壑树参天》,作者张复兴。
中国画《澧水泱泱》(局部),作者周华平、吕道建、刘剑峰、汪文生、旷小津、袁绍明。
山水文化,源于中国人认识自然、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独特方式。从早期敬畏天地的山水崇拜,到此后澄怀观道的山水寄怀,再到20世纪以来国家民族视野下的山水绘画,山水文脉和山水精神历经千年传承不息,山水画也成为中国人精神世界的艺术表达。近年来,从全国展到地域展,系列主题山水画展反映出山水画创作在回溯传统、表现时代等方面的新趋势和新思考,彰显新气象。
创新艺术语言
千余年来,山水画已成为最能体现中国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艺术理想的重要绘画门类。随着艺术研究不断深入、艺术交流更加频繁,当代山水画家们自觉回溯传统文脉,重识山水精神,积极探索传统山水画语言在新时代语境中的恰当转化。
这一转向,在近期山水画展览中得到清晰体现。比如,中国国家画院主办的“山水画创作的时代精神与语言革新”学术研讨会暨提名展,通过学术研究与创作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展开深度讨论,既辨析创作中出现的新问题,又探讨本体语言与时代精神的有效融合,积极引导当代山水画在继承传统、反映时代精神上展开多元创新。像范扬的《白云生处有人家》等作品,笔墨运用和色彩挥洒率性又富有节奏感,以山水写生与山水创作的同一性,表现平凡景致的生机、入古出新的活力。方向的《夜行》则描绘了夜幕下火车从隧道中呼啸而出的情景。画面上方,以积墨点染黑黢黢的山体;画面下方,以线条勾勒山涧中的溪水,利用大面积的墨色对比拉开画面层次。展出的15位山水画家的百余幅作品,从不同角度拓展笔墨表现形式,在当代城市生活中寻找山水之境,绘画语言探索与时代精神表达互为表里。
“用最大的功力打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李可染变革中国画的艺术理念,激励着一代代山水画家在传承中不断创新。由国务院参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馆研究中心、江苏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共徐州市委宣传部联合主办的“万山红遍——当代山水画创作与研究”活动,将“李可染作品展”与“当代山水二十家作品展”“全国山水画名家邀请展”并置展出。3个展览配合3场“当代山水画创作与研究学术对话”,围绕李可染的艺术思想和创作实践,以及当代山水名家的作品展开,在厘清山水画发展嬗变、文脉传承、历史沿革、学理认知的同时,深入探讨当代山水画如何守正创新。
新时代山水画创作的转向,体现出山水画家对时代精神的体悟和思考。他们从火热的时代生活中萃取主题,创新艺术语言,认真探察艺术山水与自然山水、本体语言与时代精神的内在联系,赋予山水画更强的艺术表现力。
礼赞大美河山
新时代山水画创作积极关注现实,充分融入地方文化建设。从表现新农村到反映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美术工作者的创作视角从对形式语言的追求转向对艺术主题的挖掘,实现由“小我”情趣到“大我”情怀的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