牵手新媒介,传统戏曲有多少种打开方式(2)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戏曲艺术曾长期陷入“门槛高、受热慢”的困境。观众往往因为对戏曲的了解不足而产生畏难情绪,认为戏曲专业门槛过高,且与自己的日常生活距离较远,对戏曲节奏慢、闷头唱的刻板印象更是让很多年轻人望而却步。中国剧协副主席李树建曾讲道:“戏曲走进观众就生,离开观众就亡。戏是演给人看的,没人看戏了,戏曲慢慢就会消失了。”戏曲必须以当代观众容易接受的话语与表达重塑传统戏曲,重建当代人与戏曲艺术之间的情感联结,进而推动戏曲艺术真正走进人民。
技术赋能的新媒体语境下,传统戏曲有了更大的创作与传播空间,触及更为广泛的受众群体。戏曲直播的连麦、互动、展示、教学,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成为新晋戏迷,戏曲短视频的便捷、新颖让人们随时随地领略戏曲的精彩瞬间与艺术魅力,直播和短视频为人们在传统艺术与日常生活之间架起有效桥梁,让戏曲艺术真正回归到百姓的生活当中。
戏曲艺术家,戏曲从业者、教育者以及戏曲爱好者纷纷走下舞台、走出课堂,走进直播间、来到互动场,普及戏曲知识、教唱经典选段、揭秘幕后故事、品鉴戏曲服饰、分享戏曲人生……越来越多的戏曲传播者通过激发情感共鸣拉近观众与戏曲间的距离,传统戏曲也在深度探寻生命状态与生活体验的共情表达中,渐渐有了温度。
唯有浸润了艺术家生命感受的当下观照,将生活与生命的价值寓于其中,那些曾活跃于历史中的戏曲人物、沉淀下来的事与情方才有了灵魂。淮剧名家陈澄数年来坚持以直播的方式普及淮剧知识,亲授兰花指的戏曲指法,以及手眼身法步五种技法的核心要领,分享小花旦碎步表演的历史渊源,带领观众了解戏曲中的故事、门道以及哼唱练习方法。她自己也常常讲述自己童年时期学唱戏曲的经历故事,分享自己与戏曲之间深厚的情缘,让观众在戏曲人真实的生活细节与生命状态中,感悟台上一分钟背后的艰辛与不易。近年来,粤剧名家曾小敏、京剧名家王佩瑜等戏曲表演艺术家都纷纷入驻直播平台,以讲代演,分享名段。如今,在各个剧种名家直播间里“宅着”,已经成为95后、00后的新习惯。
上海戏剧学院戏曲专业“416女团”成立视频小组演绎京剧戏腔歌曲,由她们演绎的荀派花旦、程派青衣、梅派青衣、老旦组合而成的戏腔版《探窗》,让网友直观且迅速地理解了四种唱腔的区别与特色,富有特色的声线与优美的身段,更是让年轻人直呼“戏曲DNA动了,因为你们爱上了京剧”。短视频博主则更多地将镜头聚焦到戏曲演员的幕后生活,揭开戏曲艺术神秘的面纱,展现真实的创作状态与台下花絮。特效是怎样合成的,演员是如何候场的……观众内心一系列的疑问与好奇都在短视频平台中找到了答案。博主们还捕捉呈现创作者打磨作品的场景、“送戏下乡”的辛苦排练与筹备过程、剧目精彩片段与高光时刻,进而反哺线下舞台演出。
越来越多的从业者、爱好者通过直播、短视频等形式化身投石问路的“石子”,掀起传统戏曲大潮的层层涟漪。他们将戏曲与大众的生活际遇、生活状态予以联结,在普及与传播戏曲艺术的过程中,将戏曲创作者、传播者、演绎者与人民群众连接起来,让你我他一道品味其在社会历史环境中的“精神共通感”。
3.“戏曲+”拓宽了戏曲艺术语境和表达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