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新作出经典 仍需深深扎根基层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04-17 02:56:01
浏览

原标题:黄梅戏新作出经典 仍需深深扎根基层

作为我国“五大剧种”之一的黄梅戏,其内容与形式紧贴普通百姓的审美趣味,特别是它的曲调不仅优美悦耳,且平易近人。1954年9月,《天仙配》参加华东区戏曲观摩演出大会轰动全国,黄梅戏由此家喻户晓。有着“中国乡村音乐”之称的黄梅戏之所以深受百姓喜爱,正是因为它深深地扎根于群众。

一度突破地域限制 走向海内外

地方戏一般流行于发祥地,而黄梅戏却早已突破了地域限制,凭借《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等剧目,在海内外产生了一波又一波的巨大影响,剧团数以百计,观众数以亿计。

特别是1954年后的十年间,黄梅戏的发展盛况可谓“繁花似锦”。不仅安徽及附近省份湖北、江西、福建、江苏成立了许多黄梅戏剧团,就连远在东北吉林的一些地方也成立了黄梅戏剧团。不仅大陆民众喜欢看黄梅戏,到五十年代后期,黄梅戏风靡香港、台湾甚至走出国门传至整个东南亚地区。更令人惊叹的是,港台的电影界竟创造了“黄梅调”这一新的电影类型,且在中国电影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改革开放后的八九十年代,黄梅戏不断出人出戏,不仅舞台上新剧目不断,优秀的黄梅戏电影、电视作品也层出不穷。这一时期,老艺术家焕发青春,新一代演员则经过专门艺术院校的培养,形成新生力量。新老艺术家联袂创演了《龙女》《风尘女画家》《无事生非》《风雨丽人行》《红楼梦》《徽州女人》等在全国产生了积极而巨大影响的剧目,这些剧目培养出了韩再芬、“五朵金花”(马兰、吴琼、吴亚玲、袁玫、杨俊)、黄新德、张辉等著名演员。黄梅戏电影如《杜鹃女》《龙女》《朱门玉碎》《鹊桥情侣》《徽商情缘》等,黄梅戏电视剧如《双莲记》《新婚配》《郑小姣》等,备受欢迎。一些黄梅戏电视剧每当播出,真可谓“万人空巷”。黄梅戏的传播盛况在中国戏曲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老经典仍受欢迎 新佳作有待开发

进入新世纪之后,黄梅戏业界不断适应新环境、进行着艰辛探索,一些新创剧目取得了较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经典剧目在新的传播环境中,依然受到新老戏迷的喜爱。

在新创剧目中,出现了《小乔初嫁》《薛郎归》《半个月亮》《娃娃要过河》《鸭儿嫂》《徽州往事》等作品,在戏曲界产生一定影响。如历时6年打造的原创黄梅戏《徽州往事》,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徽州地域文化,曲调靠近传统的同时吸收现代元素,旋律既保持了黄梅戏的韵味又增添了现代感。该剧自2012年底推出以来,在全国巡演百余场,获得专家与观众的认可,主演韩再芬也因此摘得她的第二朵“梅花奖”。

然而,纵观这些新创剧目,始终没有出现能够超越黄梅戏“老三篇”《天仙配》《女驸马》《罗帕记》,成为新经典的作品。在基层,这三部骨子老戏是各剧团的必演剧目,即便是天天演,也天天都会有人看。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剧目不仅是老戏迷的心头之好,同样也吸引着当下年轻人的目光。一些剧团将这些戏曲的片段搬上短视频平台表演,短时间内便收获超过百万粉丝。“老三篇”仍是人们说起黄梅戏就会想到的作品。

为何这些作品能够历经时间长河,收获几代人的喜爱?根本原因还是在于其贴近普通百姓的审美趣味,拥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一方面,这些戏曲故事多脱胎于民间传说、传奇,反映了老百姓的生活情况,体现着他们对善恶忠奸的价值判断,普通观众非常容易理解;另一方面,这些剧目的唱腔设计淳朴自然、优美柔和,富有感染力且易于传唱,在民间广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