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声万里 向海图强(文化中国行·走进专题博物馆)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06-09 21:53:01
浏览

潮声万里 向海图强(文化中国行·走进专题博物馆)

 

  上海洋山港远眺。
  计海新摄

 

潮声万里 向海图强(文化中国行·走进专题博物馆)

 

  中国航海博物馆馆内的仿制福船。
  受访者供图

 

  沧海与中华,有着怎样的交集?

  山顶洞人的贝壳,殷商人占卜的龟甲,源自大海的馈赠。山海经朴素的海神观念,洛神赋图描绘的楼船和海龙,先民充满遐想。从高耸的青藏高原到浩瀚的太平洋,在这个文明的摇篮里,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从容不迫。

  上海,历史悠久的港口城市,中国航海博物馆便“停靠”在这里。该馆于2010年对外开放,室内展览面积2.1万平方米,分设航海历史、船舶、航海与港口等展馆,藏品超2万件(套),还有一处分馆——上海潜艇展览馆。徜徉其中,感受从未如此强烈:经略海洋,中国古已有之。

  中国古代航海史源远流长

  走进大厅,一艘仿制的福船位于中央,总长31米、型宽8.2米,四五层楼高。眼前这艘船,采用明朝制船技艺手工建造,可下水航行。

  福船是中国古代海船的一种著名船型,是对福建、浙江沿海一带所造尖底海船的统称。自古以来,东南沿海人们的性格就被打上了海洋的烙印。古籍记载,这里“以船为车、以楫为马”,有的更是“不能一日无船楫之用”。福船由于结构坚固、容量大、吃水深、操纵性好,适用于远洋航行。

  “隋唐宋元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时期,经济的高度发展为航海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在航海历史展馆,中国航海博物馆讲解员黄艳艳边走边介绍,“这块区域,重点展示了隋唐宋元时期的各类古船模型。”

  在盛唐造船基础上,宋朝制造的海船载重量大,结构精良,设计齐全。宋朝海船在当时世界上是独步一时的,北宋便有“海舟以福建船为上”的美誉。

  1974年,泉州湾出土一艘宋船残骸。复原后,900多年前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航海工具现世。“可载1000人,内有水手600人,兵士400人”,当时来华的阿拉伯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对巨船印象深刻。而宋朝官员的笔记中,也有类似记录:可储存数百人一年所需的粮食,能养猪、酿酒。

  中国古代航海史源远流长,产生了许多性能优良的海船类型,以“庞大”“稳固”“安全”著称,在世界造船史中具有重要地位。从吴国大翼战船模型,到“福、沙、广、鸟”四大海船,再到明宝船厂遗址的大舵杆……展馆内,征帆如碑,浓缩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伫立在穿越时空的长风中,雄峙瀚海千百年。

  然而,历史的汪洋中,没有哪种文明能够永远一帆风顺。长期的封建统治,导致中国的造船技术和性能逐渐落后,帆船再难与资本主义列强的商船相抗衡。晚清,官僚买办认为“造船不如买船、买船不如租船”,造船业陷入萧条。到了19世纪60年代,洋务派意识到先进生产技术是富强根本,兴建一批船厂,位于上海的江南机器制造局最为有名。

  在近现代航海史展区,“江南造”经典舰船模型,像一部船厂简史,讲述着民族造船业的自强不息。新中国成立,江南造船迎来新生。第一艘潜艇、护卫舰,第一艘自行研制的国产万吨轮、液化天然气运输船……“中国第一厂”服务国家战略需求,见证沧海桑田。

  如今,中国航海博物馆北延70公里,崇明长兴岛,依长江、濒东海,深水岸线一望无际。江南造船集团公司长兴基地,新船接单、开工、入坞、出坞和试航应接不暇。在这里,造船工用榔头传话,与钢板交谈。船只的吨位,计量着他们对祖国的挚爱。2012年以来,从全球舱容最大的超大型乙烷运输船顺利交付,到世界最大的核动力集装箱船设计得到认可,我国大型民用船舶领域实现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