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卷里的诗和远方(古悦新喜)
中国画《游客参观故宫博物院展览》,作者为王宓、彭华竞。
中国画《蜀栈行旅图》(局部),作者为清代袁耀。
美国克利夫兰艺术博物馆藏
暑期到来,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拥抱“诗和远方”。旅行,是画家的写生方式,也是美术创作的重要题材。从古代的“行旅图”“纪游图”等,到当代表现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多元创作,画家们将新鲜见闻、审美观念与人文思考融入笔端,使一幅幅作品既为时代留下生动视觉图像,也拓展了美术创作的形式与内涵。今天,本版约请两位专家学者,品读古今有关旅行的美术佳作,感悟蕴藏其中的文化魅力。
——编 者
描绘文旅融合新气象
杨东谕
当下,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步伐加快,一批美术工作者敏锐关注到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新气象,以饱满的创作热情、深刻的生活观察和丰富的艺术语言,创作了不少美术佳作。
在许多地方,参观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等已成为大众出游的必选项目,美术工作者用画笔记录下公共文化空间的时代新貌。其中,围绕红色文旅展开的美术创作,折射出红色资源“活”起来的生动实践。比如,李前油画《中共一大纪念馆开馆》,以写实的艺术语言展现中共一大纪念馆建成开放的盛况,传承红色文化基因。还有不少美术工作者走进红色圣地,聆听革命故事,重温峥嵘岁月,以采风写生的方式记录红色研学、红色演艺等新业态。像胡建成油画《遵义会议精神代代相传》,以粗犷概括的笔触表现了一群年轻人集体参观遵义会议纪念馆的场景。源自日常生活又富有精神感召力的画面,引发观众情感共鸣。
博物馆IP的打造、博物馆功能的细分、博物馆集群的构建等新实践,既为文旅融合开辟新空间,也为美术创作带来新灵感。韦萍《上海博物馆东馆欢迎您》以版画形式表现了新建成的上海博物馆东馆一角。创作者通过广场上的游人、飞翔的风筝、悠闲的小鸟等意象,凸显该馆的公共教育和休闲功能。背景中的《兰亭序》书法作品则强化了该馆的文化艺术属性。对“博物馆+”模式的探索,也在美术作品中得到艺术化呈现。刘畅中国画《博物馆之城》构思巧妙,通过人物、文物、场馆相叠加的组合式场景,展现了古都西安持续升温的旅游热。还有一些画作聚焦数字技术在博物馆、美术馆中的应用,以生动的图像叙事彰显文旅融合中的科技亮点,反映了艺术创造正向着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敞开。
近年来,许多城市积极开发夜游项目,以文旅融合点亮夜间经济。朱沙油画《夜游锦江》表现的正是四川成都的夜间水上游船项目。创作者以俯瞰的视角、浓重的色调描绘了夜幕降临时几艘游船在锦江上徐徐前行的画面,岸边星星点点的灯光为作品增添暖意。画中,传统游江文化与现代城市景观的呼应,彰显历史与现代、文化与旅游的融合之美。通过组织艺术节、文化体验活动等方式聚合地方文旅资源,也是吸引各地游客、带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譬如,江西抚州连续多年举办汤显祖戏剧节,许多当地美术工作者据此创作同题作品。像曾群浪、叶小军、邓陆军、何树敏合作的油画《汤显祖戏剧节》,集中呈现了东西方具有代表性的戏剧人物形象,画中涌动着戏剧文化交流互鉴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