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唱七十年 经典剧目越来越新潮(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文化老字号)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07-22 07:33:01
浏览

  粤剧被誉为“南国红豆”,受到众多观众喜爱。多年来,广东粤剧院不断创排经典剧目,加强人才培养,应用数字技术,创新推广方式,一部戏唱进更多观众心中,也让粤剧艺术不断绽放光彩。

  “多情多义传佳话,世间争唱柳毅传。”前不久,粤剧《柳毅传书》在广东粤剧艺术中心剧场上演,不少观众早早就到场等候。“我10多年前就喜欢上这部戏,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看了,每次都有不同的感受,看不腻。”粤剧爱好者张先生说。

  “粤剧被称为‘南国红豆’,《柳毅传书》是粤剧中具有极强生命力、深入人心的经典剧目,也是广东粤剧院的保留剧目,从1954年诞生至今的70年间,该剧在广东粤剧院传承了六代人,至今仍是常演剧目。”广东粤剧院院长曾小敏说。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70多年来广东粤剧院不断传承创新,为粤剧艺术注入新活力。

  “能让观众共情共鸣的作品才能留得下、传得开”

  “1954年罗家宝先生和我首演了《柳毅传书》,那时候我才22岁,演出结束后掌声热烈,观众久久不愿散去。”一级演员、广东粤剧院演员林小群回忆。粤剧《柳毅传书》根据我国民间传奇故事《柳毅传》改编,是国家级非遗粤剧代表性传承人、广东省文艺终身成就奖获得者罗家宝的代表作。

  “我们演出的第一个版本就改动了原著的情节,让人物更丰满也更有时代特色。”林小群说,“这说明粤剧是一个很包容、很有群众基础的剧种。”

  首演后,该剧为众多粤剧表演团体搬演,剧中的《牧羊》《送别》《花好月圆》等唱段成了海内外广为传唱的经典名曲,还多次在海外演出。

  不仅是《柳毅传书》,广东粤剧院建院(团)初期至上世纪90年代,创作排演了《搜书院》《关汉卿》《山乡风云》等一批脍炙人口的经典剧目。新世纪以来,剧院又创排了《梦·红船》《白蛇传·情》《鹊桥会》等原创作品,获得好评。

  “剧院始终坚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收获了丰硕成果,70多年来创作、改编、演出了600多个粤剧剧目。这些戏的唱腔、造型等可能不尽相同,但有一个共通点,那就是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能让观众共情共鸣的作品才能留得下、传得开。”曾小敏说,前辈艺术家创作排演的优秀剧目,至今常演常新,为粤剧事业的发展留下了宝贵财富,为广东粤剧院的艺术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

  “青年演员只要有能力,就可以担当主演”

  “对于一部流传广泛的经典剧目来说,演员就是作品的时代印记。”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广东粤剧院艺术指导蒋文端说,自己1990年毕业加入剧院,直到2014年才开始演出《柳毅传书》,“对于出演经典剧目,我们都很慎重。”

  与原版相比,蒋文端参演时,舞台又有了变化。“比如灯光、布景更加丰富,凳子、桌子选用透明材质,营造水晶宫的感觉。服装设计更写意,添加了一些装饰,更符合当时的审美,更受观众欢迎。”蒋文端说。

  “更关键的还是演员的传承。”蒋文端说,每个演员对作品的理解不同、功底不同,表达就不同,观众的感受自然也就不一样,“过去,师徒传承是主流,往往强调口传心授,重童子功,而今的培养方式更加多样和开放。”

  近年来,广东粤剧院先后成立“粤剧名家工作室”和“梅花奖演员工作室”,采用“名家传戏”等方式传承粤剧艺术。“每位‘名家’都有教导、帮扶年轻演员的任务,必须指导年轻演员排戏。”曾小敏说。

  与此同时,为了让年轻演员有更多表演机会,自2018年起,广东粤剧院每周五、周六晚上,都在广东粤剧艺术中心剧场举行“周末睇(粤语,意为“看”)大戏”系列演出活动。“这是为年轻演员打造的品牌,青年演员只要有能力,就可以担当主演。”曾小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