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 活着的世界文化遗产(3)
这些平凡的日常背后,是历史文化街区管理者的深切努力。钟鼓楼文物保管所所长李荫心介绍,为了保护绿树掩映下的灰色屋顶这一景致,相关部门编制了保护规划,对建筑风貌、建筑高度、街巷肌理进行严格管控,着重对平房区街巷和院落开展系统治理和修缮,以改善居民生活条件。“街巷和院落铺上了渗水砖,改造了下水管,还安装了环保太阳能灯。”生活在鼓楼脚下的市民范来友对这点感触颇深:“前段时间北京大雨,我们这儿雨过天晴路面干。公共区域大了,环境也亮堂了。一句话,特美!”
“留住老北京的传统生活方式,也是我们孜孜以求的方向。”烟火气与庄严感彼此交织,相互作用,共同塑造了北京中轴线的独特风貌。虽然对钟鼓楼第五立面的风貌管控要求较高,但在中轴线周边改造过程中,还是保留而且精心设计了更加美观、实用的鸽舍,使得鸽哨嗡嗡、鸽群飞旋的景象得以保留。李荫心说:“毕竟,厚重的历史之外,北京中轴线更是人们柴米油盐、炊饮生活的地方。”
(四)时代的中轴
2012年,北京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正式启动。12年来,申遗并非只是申遗团队的工作,而是成为北京市推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抓手。越来越多的市民参与其中,中轴线与公众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
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的大屏幕验证了这一点。在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监测与保护平台上,志愿者的中轴线巡查信息可以实时汇集;他们反映的标识不清、彩画剥落等各种问题,会得到工作人员针对性的解决、解答。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遗产监测部主任周子予介绍,“去年‘中轴数字打更人’活动开展以来,已有超过六万人加入中轴线的日常巡查保护中了。”正说着,系统收到一条新上传的巡查信息。点开,是一个七八岁模样的小女孩在天安门附近与遗产区界桩的自拍合影——“看,我们的小小志愿者!他们是中轴线保护崭新的活力!”
北京中轴线既是空间轴,也是发展轴。不断生长的中轴线,如同树木的年轮,记录着北京这座古都的发展史。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由烟花组成的29个巨型“脚印”,从永定门出发,沿着古老的北京中轴线,一步步走向鸟巢。29个脚印代表了29届奥运会,同时也象征着大国首都在传统中轴线之上被赋予了古今交融的时代意义,从历史深处走来,向璀璨未来奔去。
2017年,《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公布,明确中轴线及其延长线起止。7.8公里的北京中轴线,将在空间维度上不断延伸。向南,连接大兴机场,构成了北京南部的主动脉,不仅承载着带动南北均衡发展的任务,更与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国家战略高度一致,未来将建成承载北京新国门的高端功能区,进而带动周边地区的产业升级,成为具有潜力的时代中轴;向北,经水立方、鸟巢,穿过奥林匹克公园,一直抵达燕山脚下,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央总馆坐落于此,中华文化种子基因“藏之名山、传之后世”。
国家文物局文物古迹司(世界文化遗产司)司长邓超介绍,未来将围绕北京中轴线的保护、阐释、开放三个层面开展工作。“申遗成功不是结束,而是新的开始。”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