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优质内容 助力文化普惠(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聚焦文化新业态)(3)
几年前,线下演出受限,团里有年轻人提出,试试网络直播。我们赶快注册了直播账号,当天连续发布了5条下乡演出的视频片段,没想到浏览量有1万多,网友们踊跃评论点赞。“冷门”戏曲在网上受到热烈欢迎,让我们备受鼓舞,渐渐地,直播观看人数不断上涨,剧团收获了成千上万来自天南海北的戏迷。现在,每一次现场演出,我们都会架起手机进行直播。
随着直播场次增加,我感到不能只把演出搬上网络,还要探索传统戏曲“触网”的规律。要扩大影响力,就要知道“直播间里的白字戏”究竟魅力何在。在这方面,观众最有发言权。我们一条一条地仔细阅读弹幕和留言。有些观众说,自己在海外打拼,打开直播间,看看你们的演出,听听唱段,就像回到家乡,跟亲朋好友把酒言欢。也有的观众说,像回到小时候,听戏台子上的锣鼓齐鸣,特别有归属感。还有不少网友说,在唱词和表演中感受到了汕尾的风土人情,看到了祖国的大好河山。
这让我深深感到,在直播间这方小舞台上,蕴藏着传统戏曲传承创新的密码。演绎地方故事、抒发乡情,不正是“戏中有戏”的特色所在?于是,我们一边增加《秦香莲·三对面》《珍珠记·高文举思亲》等经典剧目的直播场次,把乡情乡音送到更多在外打拼的“老戏迷”面前,一边精简优化直播演出内容,突出本地文化特色,让更多“新戏迷”看得懂,品得出剧种独有的韵味。丰富的直播内容“圈粉”了一批年轻观众,其中不少人觉得直播不过瘾,专程来观看我们的线下演出。不久前,我们刚刚公布线下演出时间,就有广州、深圳、香港等地的线上观众要赶来海丰“占座”看戏,全团深受感动。
传统艺术有一条规律,只有站上戏台、面向观众才有生命力。直播的尝试与成绩,充分印证着稀有剧种不缺少吸引目光的精湛技艺,也不缺少打动人心的文化底蕴,借力网络直播的虚拟舞台,抓住直面观众的机会,就能找到更多传承创新的办法。
比如解决留住人才的难题,网络直播发挥了一定作用。除了整场演出,团里不少年轻人开始尝试直播和短视频。过去一段时间,我们面临后继无人的风险,如果演员“身在曹营心在汉”,就难以专注于技艺精进。但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在舞台上站得住脚,再小的角色也得历练5年,要真正扛起大角色,起码得10年。网络直播能够较好地平衡这个问题,不仅实实在在地帮助了演员的生活,更重要的是,通过和观众的“云互动”,年轻演员们提升了知名度,能切身感受到戏曲的市场潜力和自身价值,坚定从艺的信心和信念。
曾有人问,怎么在网上推广传统戏曲?思来想去,我们的经验是真诚与真实。剧团在网络直播上并不专业,人手少,没有专门的文案、策划、拍摄团队,大家都是身兼数职,加上演出任务多,所以做网络直播、剪辑短视频,都是出于保护好、传承好地方戏的真诚,呈现的演出现场和日常点滴也许不够精美,但无比真实。我想,正是这样的真诚和真实,打动了云端的观众。除了直播,大家拍摄的下乡演出、排练、教学、进校园等视频点击量也很大,说明人们喜欢的不仅是台前的演出,还有幕后花絮。这些戏台之外的内容,打开了人们了解传统戏曲的另一扇窗口。
城市乡村,戏曲舞台日益完善,网络空间,虚拟舞台越来越红火。接下来,我们要多多修炼“内功”,编排一些好戏,让更多精品剧目打破空间限制,抵达网上网下的更多观众。我们相信,只要不懈努力,用好互联网时代的传播手段,“冷门”也可以热起来。
(作者为一级演员、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白字戏代表性传承人,本报记者姜晓丹采访整理)
版式设计:蔡华伟 沈亦伶
《 人民日报 》( 2024年09月03日 20 版)
(责编:卫嘉、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