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文化遗产有尊严(传承之光)
《登场了!北京中轴线》节目剧照。
《我在故宫修文物》电影海报。
以上图片均为片方提供
制图:蔡华伟、张丹峰
核心阅读
学的是建筑专业,做过城市规划,后来又进入文博单位,单霁翔说:“虽然我没做到‘择一业,终一生’,但这些经历,都能在文化遗产这个大的概念下联系起来,以综合性的视野,讲好中华文化的传承故事。”
爱穿布鞋,喜欢别人称呼自己为“老单”,敦厚的外表下透出一股顽皮与幽默,这就是单霁翔。履历上的单霁翔是国家文物局原局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中国文物学会原会长。从呼吁“让文化遗产有尊严”,到“用脚步丈量世界遗产”,再到倡导重视工业遗产、20世纪建筑遗产等当代遗产,这些年来,单霁翔的声音与他行走的脚步一样,响亮、有意义,引人注目。
从单霁翔走过的路,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文化遗产事业的发展,看到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文化风景。
今年7月底,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成为中国的第五十九项世界遗产。喜讯传来,单霁翔难以抑制内心的激动。
北京市委市政府对中轴线的保护起步很早。2000年,单霁翔担任北京市规划委员会主任。彼时,北京正为申办2008年奥运会做准备,每年都有大量的建设项目。当时最担心的,就是大规模当代建筑群侵入,会破坏故宫和中轴线的文化景观。
“在规划时,我们就把可能会产生大规模建筑群的项目,尽量都移到四环外,让高楼大厦远离老城,保住老城的天际线。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范围也在扩大,就像一个绿色的屏障,把中轴线的景观保护起来了。”每次提到中轴线,单霁翔都会提到这段“缘起”。
单霁翔曾提过一个方案。“故宫是中国的第一批申遗项目之一,当时没有经验,只申报了紫禁城。但太庙、社稷坛、端门、景山、皇史宬,等等,与故宫应该是一个整体。”单霁翔回忆说,“我们提出可以把这些遗产点作为故宫的扩展项目,或者进行中轴线的整体申遗。”尽管整体性保护难度很大,但最后,中轴线整体申遗方案得到批准。
10多年来,众多像单霁翔一样的文物工作者为中轴线不懈奔忙。如今中轴线申遗成功了,他们的脚步并没有停歇。以此为新起点,持续加大保护力度、做好保护传承利用的大文章,任务还很重。
《中国考古大会》《上新了·故宫》《寻古中国》《与丝路打交道的人》《何以中国》……短短几年间,各种文化遗产类节目、纪录片雨后春笋般涌现,越来越多的考古文博工作者活跃于荧屏和各地的博物馆、文化馆、学校讲堂。
单霁翔的日程表,也总是排得满满当当。“上个月我只回了两趟家。一趟待了40分钟,一趟20分钟。”7月上旬,在皇城根遗址公园的那间办公室见到单霁翔时,他半开玩笑地“抱怨”。
他说,现在自己的时间被分为“3个1/3”,1/3用来读书写作,1/3参加讲座培训等活动,还有1/3是在拍摄文化遗产相关的电视节目。
他的脑子仿佛一个数据库,装着一幅全国文化遗产地图,也装着重要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大事记”。这些“数据”不是简单的资料堆积,而是他一步步走过、看过、亲身参与后获得的。其实,无论做讲座、写书还是录节目,对单霁翔来说都是同一个目的:用更具活力的方式去传播传统文化,让文化遗产离年轻人更近、离时代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