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未来的戏剧革新(坚持“两创”·关注新时代文艺)
以上图片均为沉浸式文化体验空间“戏剧幻城”系列剧照。
孔 德提供
核心阅读
沉浸式演艺打破了固定观众席面向舞台的传统剧场规则,重新定义了观演关系:演员边表演边互动,观众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在打造出的近乎真实的戏剧世界中,观众可以较为自由地穿梭在剧情里,所到之处和所见之景都成为独一无二的观剧体验
反观当下的一些沉浸式创作,有些只是为形式而形式,一些创作者过度追求表现的出新和独特,却忽略了作品的内涵。这样的作品可能会带来一些视觉冲击,但缺乏感染力和思想深度,不会受到持久的欢迎
面对社会节奏的加快,传统的艺术形式在满足观众文化体验需求方面,遭遇巨大挑战。沉浸式演艺正好提供了这样一种形式,回应人们对个性化、参与性和互动性的文化诉求
晚上6点半,上海市江宁路与北京西路的交叉路口,一栋外表朴素的奶黄色建筑外,一群年轻人正有序地排起长队。这种情形,生活在附近的人们早已习以为常。8年前,沉浸式戏剧《不眠之夜》上海版(以下简称《不眠之夜》)在这里首演,直到今天,观众的热情还未减退,演出所在地麦金侬酒店已经成为旅游打卡地。
近年来,沉浸式演艺成为年轻人文化消费的热门选择,也成为当代演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沉浸式演艺打破了固定观众席面向舞台的传统剧场规则,重新定义了观演关系:演员边表演边互动,观众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在打造出的近乎真实的戏剧世界中,观众可以较为自由地穿梭在剧情里,所到之处和所见之景都成为独一无二的戏剧体验。
多感官介入,重塑艺术边界
沉浸式演艺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打破了传统剧场的时空界限,通过改造或重新塑造某一空间,将其转变为互动式的演出场所,让观众更加沉浸其中并感同身受。这种沉浸感,源于对文本、表演、形象、声音和装置等多种元素的有机融合;也强调观众的全身心投入,包括大规模的场地互动、与演员一对一的交流,鼓励观众积极参与到故事叙事当中。可以发现,多感官介入,是沉浸式演艺区别于传统艺术表现的关键所在。
以《不眠之夜》为例,这部较早尝试沉浸式戏剧的引进作品,不仅在视觉、听觉上给予观众强烈的冲击,还通过场景的布局、演员的行为以及与观众的互动,营造出一种梦境般的氛围。演出开始时,被随机分配到不同楼层的观众,都被要求戴上面具扮演一名“幽灵”,去探索莎士比亚《麦克白》如何在整栋大楼的上百个房间里立体上演。观众可以触摸每个房间中的道具,并从中找到探索剧情的线索,或去三女巫的房间里观看神秘占卜,或在小酒馆里围观麦克白与班柯之间的激烈冲突……这些剧情同时进行、相互交织,共同推动了整个故事的发展。每位观众都能以自己的节奏和方式体验《麦克白》的故事,使得每一次观看都成为独一无二的“冒险”。
更好地与观众共鸣共情,是戏剧不断追求的目标。为此,早在20世纪初,打破镜框式舞台“第四堵墙”的戏剧观念开始萌芽,甚至发展为中心演出、观众围坐的环境式戏剧。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编排了很多街头剧,因地制宜地将四周环境与抗日救亡的剧情相结合。比如,剧作家陈鲤庭创作的《放下你的鞭子》,以一对卖艺父女的悲惨遭遇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暴行,近在咫尺的表演激发了观众的爱国热情。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小剧场戏剧、环境式戏剧风靡,对观演关系也进行了持续探索。随着现代舞台技术的提升、表现手法的丰富,戏剧家开始寻求更开放的演出形式,以增强观众与演员间的互动。这促进了环境式戏剧向沉浸式戏剧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