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国·弦歌不辍|齐鲁大地汇文脉 薪火相传展国风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12-01 10:31:01
浏览

与孔子相遇,观神州巨变;听晨钟暮鼓,感儒学鲁韵。璀璨中华文明,何以弦歌不辍?

冬藏哲意,朝蕴华章。11月30日上午,在孔子故里曲阜,“何以中国·弦歌不辍”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启动仪式正式举行。海内外的嘉宾齐聚一堂,共叙儒学根脉,同谱儒风新韵,齐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之歌。

孔子博物馆箫韶乐团现场演奏。主办方供图

孔子博物馆箫韶乐团现场演奏。主办方供图

薪火相传 跨越时间空间赓续文脉

“孔夫子直播,我场场不落。我很好奇,你的治世理念,还管用吗?”

“当然,我们的文明具有连续性。我讲的‘仁’和你说的‘善’,有很多相似之处。”

“说的好,仁义,正义,是全人类共同的守望。”

AI视频《当孔子遇见苏格拉底》。主办方供图

AI视频《当孔子遇见苏格拉底》。主办方供图

钟磬齐鸣,古乐悠扬。借助AI技术,至圣先师孔子在孔庙讲学现场“现身”,并通过微信和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聊”起了天。在对话结束后,苏格拉底还把“好客山东、好品山东、好人山东”在朋友圈分享。

随后,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孔子研究院原院长杨朝明走上舞台,为大家介绍了更加真实的孔子:他擅长射箭、擅长驾车,是真正意义上的“山东大汉”,还是热爱音乐的“文艺青年”。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孔子研究院原院长杨朝明。主办方供图

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教授、孔子研究院原院长杨朝明。主办方供图

“孔子创立的儒学,是仁学,也是一撇一捺的‘人’学。”杨朝明表示,孔子继往开来,因为有了他的学说,伟大的中华民族比世界上别的民族更和谐、更和平地共同生活了几千年,“他的学说是全人类的宝贵精神财富。”

山东大学文学院讲席教授、《文史哲》主编杜泽逊讲述了《永乐大典》的整理修缮情况。“我们的工作,就是要唤醒一批沉睡的史书、打捞一批新鲜的史料。”杜泽逊直言,这是一项枯燥的工作,必须要甘于寂寞,不慕纷华,才能深入进去。

山东大学文学院讲席教授、《文史哲》主编杜泽逊。主办方供图

山东大学文学院讲席教授、《文史哲》主编杜泽逊。主办方供图

“我和夫人程老师都做古籍整理研究40多年了,光修《清史》的目录就修了20年。”杜泽逊说,“医生救人的命,我们救书的命,为古书续命。当下首要任务,除了整理原典,还要培养人才。希望有更多人关注古籍的保护和数字化转化、关注青年研究学者。”

启动仪式现场,还有来自美国的《文史哲》国际版执行主编孟巍隆。

《文史哲》国际版执行主编孟巍隆。主办方供图

《文史哲》国际版执行主编孟巍隆。主办方供图

“从‘弱冠’到‘不惑’,我一直在中国度过。我现在是山东女婿,受儒家文化潜移默化,我对长辈有了更多的尊重和爱护。”他动情地表示,《文史哲》国际版创刊今年整10年,得到了很多西方学者的重视,“借助这份杂志,中国学者可以在国际上发出更多的声音,西方学者能够加深对汉学的理解,更好地读懂中国。”

儒风新韵 新时代“仁义礼智信”显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