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城市回归自然武汉筑牢长江流域生态保护屏障(3)
2015年,戴家湖公园已经变成了武汉中心城区规模最大的综合性公园。公园占地约50万平方米,绿化面积达42万平方米,湖泊面积约4.7万平方米,被称为武汉东大门的一块“绿肺”。
戴家湖公园管理处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戴家湖公园新种植树木30000余株,一期建成开放后,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四年多来,已吸引喜鹊、戴胜鸟、野鸡、野鸭等近20种野生鸟类来此栖息。
“从公园大门踏上台阶,就能看到步道两侧的各种雕塑,它们都是使用工厂废弃的钢铁零件制作而成。”在采访过程中,武汉市规划设计公司总经理杨逸给记者介绍了戴家湖公园的改造情况。他表示,过去一说到遗产保护,人们想到的是历史文化遗产,其实工业遗产也有很高的文化价值。本着打造“节约型园林”的原则,在工业遗址的基础上,利用废弃材料的再回收,使整个公园不仅呈现出工业特色,还集生态防护、景观观赏、休闲健身、文化展示、公共服务和防灾避难等多功能于一体。
时代的变迁,很多历史渊源深厚的老厂活力不再,很多老厂房、厂址被废弃,被一些人视作“对城市土地资源的浪费”,这实际上是一种短视。在工业遗址的基础上,进行生态修复,让工业遗址成为留存城市记忆的载体,实则是在“保护工业遗产,传承城市文脉”。而且,这种保护是“以用促保”,把看似“废弃”的工业遗址利用起来,重新为人们留念、怀旧、观光,从中吸取奋进的力量,赋予了工业遗址新的意义,具有很强的示范价值。
“‘扭曲’自然是葬送人类的明天。今天,我们立碑记录武汉城市工业化进程中的这段‘弯路’,只为:永远不再出现这种伤害!”这是立在戴家湖园史馆门口的生态纪念碑碑文结尾的话。这里是青山区从工业文明走向生态文明的缩影,堪称生态回归和城市历史的样本。
(责编:赵超、吕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