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助推“智慧三夏”(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1-06-08 06:49:06
浏览

  “这边停放的是轮式、履带式小麦联合收割机,那边还有秸秆捡拾打捆机、土地深松机、小麦玉米免耕播种机,这些机具可都是我们农忙时的好帮手啊!”5月30日,在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白元镇省元头村的地里,洛阳市2021年“三夏”农机会战暨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工作现场推进会举行,洛阳市农业农村局农业机械化管理科科长程彦萍指着一字排开的20多台(套)新型机具,一边介绍机具的作业模式,一边发出这样的感慨。

  据悉,今年“三夏”,河南省计划投入各类农业机械410万台(套)以上,其中联合收割机19万台以上;小麦机收率稳定在98%以上,玉米机播水平达93%以上,努力实现夏收秋种同步进行,为全年粮食丰收奠定基础。

  江苏省无锡市周庄镇长南村雪峰农业专业合作社的一片麦地里,一台全喂入无人收割机正在田间作业,机器的前端“吞”入一排排麦秆,后端“吐”出绞碎的秸秆,麦粒则留在机器“肚子”里,一旁的田埂上,农机科技志愿者程雪峰点击遥控器,操纵着这台无人收割机,很快收割完了这片5亩地的麦田。

  与往年不同的是,这个合作社今年新增了无人驾驶的收割机、拖拉机、插秧机等智慧农机加入夏收夏种的作业中。

  无锡市农机科技志愿者高级工程师朱祺杰告诉记者,去年10月,无锡市首家稻麦智能化农机示范基地落户该农机专业合作社,合作社引进了配备北斗导航系统的无人驾驶全喂入联合收割机等新型智慧农机,稻麦“耕、种、管、收”四大环节能够实现全程机械化无人驾驶作业。“通过对合作社农场的农业设施、农机具智能化改造升级和应用,我们实现了农机精准化作业,有效解决了机手老龄化和人员不足的问题。”朱祺杰说。

  大数据“火眼金睛”

  “快看,这台拖拉机怎么中途回机库了?快打电话问问啥情况!”

  5月31日下午3点多,正值紧张的夏收阶段,在江苏省江阴市农业农村局的农机作业GPS平台上,江阴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高阳发现,南闸国良农机专业合作社一台拖拉机的作业路径出现了异常,立刻远程询问情况。

  工作人员给机手吴国良打电话得知,原来,这台拖拉机在工作时,旋耕机突然提升不上来,初步判断提升机坏了。

  “别急,我们帮你找厂商。”判明原因后,高阳立刻安排人员,给拖拉机厂商——江阴陈氏农机公司打电话求援,公司立即派人到现场进行抢修。2小时后,机器重新进入作业现场,继续进行夏收。

  机手吴国良说:“多亏了这个系统平台啊,我还没来得及打电话求援,平台就快速发现了问题,还帮忙联系维修,给我们省了不少时间,一点没耽误农活。”

  记者了解到,江阴市的农机作业GPS平台是从去年起开始安装配备的,目前,江阴全市共有724台大型农机进行了全方位安装。

  “三夏”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作业,片刻都耽误不得。高阳介绍说,这个GPS定位系统能定位机器的位置,利用摄像头观测作业质量,系统网络将机器作业的田亩数、作业深浅度等数据传输至系统平台,“通过传输的数据,我们能判断机器作业时是否出现了作业故障,特别是抢收抢种时节,利用平台进行全市机器作业调配,保障作业不误农时。”

  “夏忙期间,我们江阴的农机部门组织农机志愿服务人员分组下沉到各镇村间场院、农业园区、农业合作社和农机服务合作社,进行忙前收割机、插秧机整修检查,忙中插秧机故障抢修,忙后插秧机等机具的入库保养。”高阳说,现在有了大数据平台的支撑,我们还能对每台农机具装备作业信息进行实时监测,利用后台系统平台进行检测、汇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