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低碳生活,他们这样减排二氧化碳(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1-06-15 06:41:07
浏览

  据悉,中信戴卡计划到2025年将水电铝用量整体提升至45%,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75万吨,相当于60万棵成年树木一年吸收二氧化碳的总量;另外,企业对于绿色电力的使用也将由现在的30%提升至50%,进一步推动能源结构优化。

  生产环节选择绿色原材,在排放环节,中信戴卡重点应用了能源回收技术,实现70%以上的回收利用率,力求“能尽其用”。

  “依靠传感技术,我们打造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能源智能控制系统,可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余热进行阶梯式回收。”刘海峰举例解释,该技术可将余热能源传送至工厂生活区,满足员工洗澡、饮水等用热需求。

  新技术新设备不断得到实践应用,距离实现“双碳”目标,中国制造业还有多远的路要走?

  “当前,优势和困难并存。”机械科学研究总院装备制造业发展研究中心特聘专家李新亚分析称,优势主要体现在能源方面,由于中国近些年一直着手调整能源结构,绿色能源技术等方面具备较好基础。与此同时,作为工业史相对较短的人口大国,中国对于能源的需求又特别巨大。“所以,制造业企业要早动手、早准备,在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等方面多做工作,尽可能提高材料利用率,增加产品附加值。”

  技术为先,培育建筑新动能

  在中国“双碳”目标蓝图中,建筑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于建筑行业存在污染排放高、建造方式粗放等问题,如何撕掉“高碳”标签,备受社会期待。

  初夏时节,中国建筑广州北站安置区项目进展如火如荼:堆积如山的建筑废渣,在粉碎机的轰鸣中被碾碎成细骨料,接着与水泥等一起混合搅拌均匀,最终压制成一块块灰砂砖。

  据统计,中国每年因新建、拆除、装修等产生的建筑垃圾约15.5亿吨至24亿吨。为此,“十三五”期间,中国建筑集团有限公司即开展了多项固废课题研究,截至目前,已形成10余项技术成果。如今,中建所有项目均开展绿色施工,余气、余热、余能基本“吃干榨净”,大大提高建筑用材再生利用率,推动绿色建造技术实现新突破。

  减少碳排放,固废利用是一方面,而转向低碳设计、优化建造技术同样重要。

  成都市兴隆湖畔,造型好似贝壳、蘑菇、仙人球的楼宇群交互坐落于此。这里是正在建设的独角兽岛,也是天府新区实现碳中和的“试验田”。

  为了降低能耗,独角兽岛的设计方案已调整了数十次。“工艺改变体现在很多细节处,拿通风管道来说,以往常见的金属管道这次就改为布艺管道,因为布艺管道自带保温层,在输送冷暖气过程中可降低空调热损耗,减少碳排放。”中国建筑西南设计院高级工程师张国昊告诉记者。

  由于建筑过程的能耗绝大部分来自施工运营,建立区域专属的“能源控制中心”便成为独角兽岛建设的理想方案。

  以空调为例,普通家用空调的耗电比普遍为3左右,而能源控制中心可使得此数值上调至5。“要达到同样的温度,能效比越高,耗电自然就会更少。”张国昊透露,未来,地源热泵、水源热泵等节能手段也将被控制中心采用,进一步降低碳排放。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司长田国民表示,推动绿色建筑精细化设计和高水平运营,有利于提升绿色建筑能源资源节约水平,为建筑领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