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低碳生活,他们这样减排二氧化碳(3)
互联网时代,数字化催生着各个行业的变革,建筑行业也不例外。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正在与行业深度融合,为建筑行业的设计、建造、管理等提供数字化新路径,推动行业向智能化发展。
作为中国首座采用高速、普速客运车场重叠布置的大型客运站,北京丰台站站房建筑面积高达39.88万平方米,钢结构用钢量近20万吨。
“丰台站钢结构体量这么大,施工组织之困难可以说是前所未见,这要求我们必须在技术和管理上进行创新。”面对如此大的钢结构施工需求,中铁建工丰台站建筑信息模型及信息化部部长董无穷带领项目团队通力合作,首创钢结构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实现钢结构施工全过程全质量可追溯。
通过扫码、拍照、上传三步,施工人员就能在平台上将施工数据与钢构件自动绑定。“无论是钢材生产厂家、现场吊装时间,还是焊接时的现场环境,全部信息在平台上都是一览无余,真正让数字技术下沉落地。”董无穷说。
据了解,钢结构全生命周期管理平台可提高原材料利用率1%,预计节约钢材1900吨,按照每生产1吨钢排放1.83吨二氧化碳来计算,累计可减少约3500吨碳排放。
消费低碳,做好全民总动员
低碳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制造业、建筑业担当重任的同时,个人生活减排能起多大作用?
自然资源保护协会(NRDC)发布的《政府与企业促进个人低碳消费的案例研究》指出,数据显示,当前中国年人均碳排放量约为7吨,居民生活消费间接产生的碳排放量约为直接碳排放量的1.35倍。提升全民低碳生活意愿,对个人消费行为负责,刻不容缓。
2014年,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北区社区被纳入全省重大低碳示范试点项目。次年初,位于北区社区福兴新村的低碳示范项目正式开建。
低碳生活是什么样?我们怎么参与?面对居民问讯,小榄镇低碳发展促进中心主任何益清挨家挨户上门摸底,搜集整理最通俗易懂的案例,以此解释“低碳”原理:“我常从他们的身边事物开始介绍,比如说用厨余垃圾施肥,龙眼长势往往能更好等等。”
如今,村口的“低碳驿站”小木屋,化身福兴新村的低碳生活缩影。屋前的太阳能光伏除了供给小屋日常使用,还能为社区太阳能充电桩供电;借助雨水收集系统,房顶雨水可直接流入屋后水箱;屋内设有专门存放各类生活旧物的“衣物银行”回收箱,帮助居民进行闲置资源再配置……以“驿站”为起点,低碳节能理念已渗透至整个社区,成为居民的生活共识。
“近两年,我们还在村中安装了大量太阳能路灯、太阳能驱蚊器,并免费升级太阳能充电桩。”在何益清看来,让居民从低碳生活模式中获益,是提高居民参与积极性的最好方式。“我们愿意进行更多这样的尝试,哪怕开展不顺利,也将会是推广低碳生活的宝贵经验。”
《家庭低碳生活与低碳消费行为调研报告》认为,尽管公众具有较好的“低碳行动意愿”,但在行动落实上还存在一些现实障碍,如远距离通勤是否有便捷的公共交通支持、商家是否主动提供非一次性物品等等。因此,引导群众践行低碳生活消费,还需要政府与企业共同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自2013年以来,上海市每年都会在全国低碳日开展“城市生活,乐享低碳”的主题宣传。以2020年为例,活动涵盖了知识宣传、实践活动、市民生活优惠等多个方面,做到了商家、校园、办公楼的全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