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向“管资本”央企活力足(产经观察)
新一轮国企改革提出以管企业为主向以管资本为主转变,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以资本为纽带,通过授权让企业自主经营。这项改革的重要载体就是通过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主体,优化管控模式、调整产业结构、提升投资运营水平。
2014年7月以来,国资委分3批在19家中央企业中开展了国有资本投资公司改革试点。2020年,19家试点企业经营业绩稳中向好,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6%、净利润同比增长14.3%,大幅超过央企平均水平。在此基础上,今年上半年试点企业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同比增长34.3%和72.2%。
试点企业为何能实现规模与效益双提升?形成了哪些可推广复制的机制创新?记者进行了采访。
做强做优做大主业实业
国有资本布局结构更优化,资本运作效果更显著
“2018年12月试点以来,集团首先做的就是明确主责主业、服务国家战略。”中国通用技术集团党组书记、董事长于旭波告诉记者,因历史原因,过去企业25个二级公司行业领域各异、业务少有交叉,主业不够突出,“在国资委指导下,我们明确了先进制造与技术服务、医药医疗健康、贸易与工程服务3个核心主业。主业中最重要的,是对产业转型升级意义重大的高端数控机床。”
对通用技术集团来说,发展机床装备具备坚实基础。企业原本就拥有机床研究院(原北京机床研究所)、齐二机床、哈量公司等“家底”。当前,我国机床行业对外依存度还比较高,不少关键技术尚待破解,选择发展机床也符合国家战略方向。于旭波说,2019年以来,集团累计投入76亿元,先后重组大连机床、沈阳机床、天津一机,由此成为国内综合技术能力最强的机床装备龙头企业。
作为国有资本市场化运作专业平台,打造投资公司的初衷在于促进国有资本合理流动、优化国有资本投向、提高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营效率,而在具体方向上,主责主业必须向服务国家战略聚焦。为此,国资委在对试点企业考核评价时,除“两利四率”(净利润、利润总额和营业收入利润率、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全员劳动生产率、资产负债率)等财务收益性指标外,还会重点考察企业贯彻和服务国家战略落实情况。
清理处置低效无效资产,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实施并购重组整合,加快业务结构调整……试点中,中央企业通过推动产业集聚和转型升级,做强做优做大主业实业。
试点企业保利集团,先后完成对中轻集团、工艺集团、中丝集团、华信邮电和上海诺基亚贝尔等的重组整合,兼并收购中航地产、广东长大,战略性退出煤炭业务,在过去几年实现了产业布局进退有序。
“‘十三五’期间,保利集团的资产总额、营业收入、年利润总额年均复合增长率均在20%左右,世界500强排名也攀升至第174位。”在保利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刘化龙看来,重组整合扩大了保利的经营规模,也增强了协同效应、优化了产业布局。
类似案例还有很多:中国宝武重组重钢、马钢和太钢,并先后托管中钢、昆钢,实现“亿吨宝武”目标;中国远洋海运完成收购东方海外国际和狮胜货柜,集装箱运输和制造能力均进入全球前三;航空工业集团加大非主业非优势业务处置力度,所涉及国民经济大类由75个减少至45个,累计回收资金548亿元,有力支撑主业发展。
国有资本布局结构更优化的同时,资本运作效果也更显著。试点企业加大所属企业资产证券化力度,打造国有资本进退流转平台。保利集团已拥有6家上市公司,资产证券化比重达92.2%,涉及面广,融资渠道丰富。中国建材也开展股权运作,加快上市公司同质业务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