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龙虾变成了大产业(人民眼·农村产业融合发展)(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2-01-14 06:52:01
浏览

  “顾名思义,低湖田是指垸区低于湖泊水位的农田。”潜江市龙虾产业发展中心主任刘挺展开一幅湖北省地形图。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去,潜江市北枕汉江、南接长江,河湖纵横交错。境内地势低洼,雨季湖泊蓄水后,低湖田的地下水位和过境径流水位同时抬升,农田因此难以自主排水,土壤通气透水性能差。原农业部渔业渔政管理局调研组2015年的调研报告显示,潜江市低湖田面积达20万亩以上。

  “我家有10亩低湖田,是十年九淹的‘水袋子’。”倪宗善说,涝渍现象频发,影响农作物生长,每年仅能栽一季中稻,很多村民秋收后便外出打工。他和妻子也南下广东,在电子厂的流水线上做工。

  如何帮助村民在家门口增收致富?2013年,在时任潜江市水产局局长刘挺的帮助下,赵脑村成立了绿途虾稻共作合作社,探索在稻田里养殖小龙虾。

  过去,低湖田一年四季排水不畅,杂草、底栖生物和浮游植物遍布,往往与水稻争夺营养,如今却成为小龙虾的天然食物;小龙虾过冬时挖洞穴居,等同于为水稻疏松土壤……赵脑村绿途虾稻共作合作社副理事长柴社会接连打了几通电话,向倪宗善细说虾稻共作模式的优点,动员他回乡养殖小龙虾。

  “虾稻共作,一水双收,低湖田有了高产出,‘水袋子’变成了‘钱袋子’。”倪宗善蹲在田垄上,掰着手指算起账:一季普通中稻毛收入1500元左右,实施虾稻共作后,每亩可稳定产出350至400斤小龙虾,虾稻综合毛收入6000元左右,扣除租金和生产成本,每亩纯收入超过3000元。原本在外打工的许多村民,像倪宗善一样回乡养起了小龙虾,目前赵脑村虾稻共作面积持续稳定在1万余亩。

  稻在水中长,虾在稻下游,一静一动间搭起了粮渔双赢的生态循环系统。2018年9月,湖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湖北省推广“虾稻共作稻渔种养”模式三年行动方案的通知》提出,“优先开发低湖田、冷浸田、冬闲田”。

  一只小龙虾,养成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小龙虾已连续17年被写入潜江市政府工作报告,迄今全市建成虾稻共作基地85万亩,其中高标准万亩基地13个、千亩基地70个。

  合作社副理事长柴社会——

  “产供销无缝对接,实现农民增收、集体增利、企业增效”

  晨光熹微,坐落于赵脑村西北端的华山小龙虾产业科技园已一派繁忙,鱼贯而入的货车正依次进场卸货。

  小龙虾活蹦乱跳着跃上卷扬机,在自动识别装置辅助下被精准分拣,体重30克以上的大虾分流至熟食加工车间,30克以下的小虾则在分流至清剥车间后制成速冻虾仁。匀速行进的履带上,每只小龙虾都要接受全方位的气泡翻滚冲洗,高压喷淋装置能有效去除杂质。

  “看,我们的小龙虾多干净,爪上无绒,虾鳃洁白。”柴社会随手拿起一只递给记者。由华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华山小龙虾产业科技园,是湖北省首批18个省级优势特色产业园之一,目前已形成从繁育、养殖、食品加工到甲壳素生产的小龙虾产业链,带动附近1700多名农民就近就业。作为赵脑村绿途虾稻共作合作社副理事长,柴社会定期来华山公司对接产销和用工事宜。

  “从人放天养到规模经营,我们的小龙虾越长越壮。”柴社会介绍,2000年,潜江市积玉口镇宝湾村农民刘主权在低湖田里尝试“虾稻连作”——春耕时种稻、秋收后养虾,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被迅速推广开来。2008年,柴社会开始在水田里试养小龙虾。“因为是虾稻轮作,为了不影响春耕,很多幼虾还没长大就被捞起来出售,卖不出好价钱。”柴社会当时的苦恼,不少养殖户都遭遇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