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龙虾变成了大产业(人民眼·农村产业融合发展)(3)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2-01-14 06:52:01
浏览

  如何实现效益最大化?刘挺牵头组建科研团队,探索沿田埂挖出环形虾沟,每到插秧时节,把幼苗期的小龙虾移至沟内生长,待秧苗长结实了,再把沟里的幼虾引回稻田,变“连作”为“共作”,由过去的“一季稻一季虾”变为“一季稻两季虾”。“不仅每亩多产100多斤小龙虾,而且补上了秋季市场的空档期。”刘挺说。

  据科研团队测算,新模式以每单元40至50亩最佳,散户经营难以达到规模效益。“小农户抵御自然灾害和病虫害等风险的能力也弱。2010年前后,潜江接连遭遇旱灾、水灾等,小农户损失较大。”刘挺说,以新模式推进规模化养殖成为很多人的共识。

  2013年,湖北省启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示范试点,熊口镇被纳入全省21个“四化同步”示范试点镇。镇里以此为契机,将赵脑村1.2万亩土地流转给华山公司,按每40亩一个虾稻共作养殖单元开展标准化集中连片改造。

  田成方、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原本逢雨必涝的低湖田被改造成为虾稻共作基地,再交由农户承包经营。2014年,柴社会承包了60亩水田,生产的稻米和小龙虾由华山公司保底收购,直接运往华山小龙虾产业科技园加工。华山公司还帮他购买了商业养殖保险,一旦受灾每亩最高可赔付800元。2015年,他又承包了35亩,年收入超过20万元。

  “规模化生产带来规模效益。”柴社会说,在此基础上,赵脑村探索“农户+合作社+企业”模式,实现种养标准、生资供应、生产管理、农机服务、产品收购和品牌的“六统一”。2020年,合作社实现利润70多万元,带动村集体收入突破100万元。

  “生鲜产品,贵在新鲜。”华山公司董事长漆雕良仁说,公司在原产地每年可获得400万斤左右的新鲜小龙虾,原材料供应有了稳定保障。走进香味四溢的食品加工车间,一只只小龙虾正在热油中翻滚,精心调制的汤料缓缓浸入虾身,与鲜嫩的虾肉交融,经过常温冷却和摆盘包装,制成一盒盒开袋即食产品。

  “产供销无缝对接,实现农民增收、集体增利、企业增效。”柴社会说,2020年,赵脑村水稻产量突破1400万斤,比2013年土地流转前增产1000万斤以上;承包村民户均收入突破10万元、人均收入达2.5万元,增加110%。

  2016年7月,赵脑村入选原农业部认定的第六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

  加工企业负责人漆雕良仁——

  “龙头企业带动小龙虾产业,助力传统农业向生物医药等领域延伸跨越”

  加工一只小龙虾,壳的利润比肉高——这个让记者意想不到的结果,来自华山公司的财务报表。目前,以虾壳为主要原料的甲壳素系列产品占该公司年利润总额的55%。

  在华山公司智能化的甲壳素生产车间,原本不起眼的虾壳经粉碎、干燥、磨粉、萃取、提纯等一系列工序,变成了可直接口服的白色胶囊。漆雕良仁介绍,像这种高浓缩的保健胶囊,公司每年可生产50亿粒,甲壳素衍生制品年销售收入逾30亿元。

  《小龙虾全产业链图谱(2021年版)》显示,华山公司是国内首家获得欧盟甲壳素系列产品注册的企业、国内首家获得氨基葡萄糖盐酸盐、壳聚糖保健食品批文的企业,年加工小龙虾能力达6万吨,年处理废弃虾壳10万吨。

  虾壳如何变成高附加值的畅销产品?“这源于企业发展过程中遭遇的‘甜蜜烦恼’。”漆雕良仁说,小龙虾个大肉少,剥壳去头后,可供食用的虾肉仅两成左右,其余部分通常被视为废弃物,一度在厂区内堆积如山。公司曾尝试用浓酸或浓碱处理虾壳,成本居高不下,填埋处理又会污染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