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不浪费餐桌更绿色(消费视窗·绿色消费新观察①)
在青海省西宁市第五高级中学食堂,学生在挑选小碗菜。
人民视觉
我国促进绿色消费工作取得积极进展,绿色消费观念逐步普及,但绿色消费需求仍待激发和释放。为此,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发布《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对进一步促进绿色消费做出部署。从今日起,本报记者将聚焦绿色餐桌、绿色物流、绿色出行、绿色居住等重点领域消费绿色转型状况,探寻如何更好地强化科技和服务支撑,健全制度保障体系,完善激励约束政策,加快形成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和创造高品质生活提供重要支撑。
——编 者
核心阅读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已经成为社会新风尚。应在食品消费全链条融入绿色理念,加快提升食品消费绿色化水平,让老百姓的餐桌“绿起来”
绿色管理——
从采购、配送、储存到加工、售卖,提升全链条绿色化水平
北京冬奥会期间,许多外国运动员被冬奥村美食“圈粉”,纷纷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舌尖上的中国印象。
“扬州炒饭、四喜丸子、比萨、乌冬面……中西餐都有,我们负责的场馆是自助餐模式,每天两荤两素、两份主食、两样汤。”冬奥会期间,上海麦金地集团为张家口赛区古杨树场馆群提供餐饮服务,公司大型赛事事业部总经理王丹介绍。
虽然冬奥美食口味多样,却有一个共同特点——“绿色”。
集中备料降损耗。“运送到备餐区域的食材都是真空包装的净菜。比如一根胡萝卜经过初步清洗、削皮后,要再次清洗,然后加工成丝,在风干沥水机中沥干表面清水,才能分装、存储、运送。这样冬奥备餐区不仅厨余垃圾少了,环境卫生也提升了。”王丹说。
按需加工不浪费。王丹告诉记者:“面对每餐接近6000人的用餐流量,我们实行24小时预订、6小时确认的订餐模式。每个场馆都有联络官,根据赛事日程提前4小时告知我们用餐时间和人数,我们在备餐基础上进行微调。”
循环利用更高效。“正是因为使用净菜,并根据用餐人数备餐,很大程度上避免了食物浪费。据测算,两个小时内450多人就餐仅产生30千克左右厨余垃圾,人均不到70克。”王丹介绍,集中备料环节中产生的厨余垃圾,也更容易资源化利用。以土豆皮为例,集中处理后能加工成饲料和淀粉。
“目前行业存在的食物浪费主要在团体供餐,比如宴会和食堂餐饮上。”中国饭店协会会长陈新华说,“团体供餐的饭菜很难合乎所有人口味,由此带来大量浪费。这种短时间的大量用餐对供餐企业备餐提出了高要求,否则备得多了吃不了,备得少了不够吃。”
“我们从采购、配送、储存到加工、售卖等全链条各个环节,都有配套的管理制度杜绝浪费。”麦金地集团公司副总裁李亚东介绍,比如在食堂供餐中,根据前厅客流统计表确定出品时间和分量,然后分批炒菜,小炒勤炒,定时适量出餐,这样既可以确保每一批顾客都吃到新鲜饭菜,又能大大减少出品浪费。
近年来,相关部门完善政策措施,打造绿色餐桌。去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绿色餐饮经营与管理》。中国饭店协会联合各地商务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大力提升餐饮行业绿色化进程,2022年重点做好首批100家绿色餐饮国家标准示范店创建工作,并建立全国重点绿色餐饮企业数据监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