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透支”的地下水“休养生息”
今年的3月22日是第三十届“世界水日”,也是第三十五届“中国水周”的第一天。联合国确定2022年“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为“Groundwater-Making the Invisible Visible”(珍惜地下水,珍视隐藏的资源)。水利部确定我国纪念2022年“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的主题为“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 复苏河湖生态环境”。
地下水资源为支持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应对持续干旱、保障饮水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等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与此同时,地下水长期过度开发也引起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系统退化、水文地质灾害频发等问题。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地下水开采总量为892.5亿立方米,较2012年减小约242亿立方米,地下水治理与保护各项措施效果逐渐显现,长期“透支”的地下水得以“休养生息”。
节水压采,华北地下水位回升
谈及我国地下水超采治理,必然无法绕过华北平原。这个我国缺水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面对大量用水需求,曾长期透支地下水,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甚至形成区域地下水位的降落漏斗,成为世界最大的“漏斗区”。水利部数据也显示,华北地下水超采导致原地下水亏空1800亿立方米左右,超采区面积达18万平方公里。
触目惊心,痛则思变!
2014年,水利部联合原国土资源部印发实施《全国地下水利用与保护规划》,为地下水管理工作提供法制保障。2019年以来,水利部统筹“节、控、调、管”综合治理措施,全力推进《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行动方案》,深入推动节水压采——推进农业节水增效,完成治理区6处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任务,累计新增井灌区高效节水灌溉面积557万亩;推进适水种植和量水生产,京津冀地区共实施季节性休耕、旱作雨养面积250多万亩。加强工业和城镇节水,年用水量1万立方米以上的工业企业纳入重点监控范围,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10%以内,深入开展公共领域节水,从严制定洗浴、洗车、宾馆等行业用水定额。大力实施水源置换,2021年完成城市与工业水源置换项目37项,累计完成农业水源置换面积433.7万亩。
“经评估,至2020年年底,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河南、内蒙古压减地下水超采量近86亿立方米。京津冀三省市超采区面积较上轮评价减少3357平方公里,超采量减少26亿立方米。”水利部水资源管理司副司长杜丙照表示。
用水“瘦身”换来水位回升。杜丙照介绍,2021年年底,京津冀治理区浅层地下水水位较2018年同期总体回升1.89米,深层承压水水位平均回升4.65米。治理区地下水水位实现由减幅减缓、止跌回升到总体回升的转变,华北地区地下水水位持续多年下降的态势得到控制。
生态补水,河湖重现生机活力
3月15日,位于永定河上游的山西大同册田水库开闸,清水从闸口飞泻而下,向下游官厅水库奔涌而去,永定河2022年春季生态补水全面启动。这次补水让永定河流域投资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国升忆起去年的9月27日:“那天,随着屈家店枢纽开闸,永定河865公里河道自1996年以来首次实现连山通海的全线通水。沿河省市成千上万老百姓在河边看水,掩饰不住高兴。”
发生变化的不只是永定河,河北石家庄滹沱河市区段如今一河丰水、两岸绿廊,最近更是迎来上百只天鹅;白洋淀里碧波荡漾,多年不见踪迹的鲈鱼、鳑鲏鱼、黑鱼重新出现,“华北明珠”重放光彩……这些河湖重现生机,与华北地下水回补关系密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