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物在北京:如何筑牢生物多样性“保护网”?(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2-05-22 11:42:07
浏览

2005年以来,延庆每年都会监测到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大鸨,最多一次可监测到7只;2021年,在野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内观测到13000只绿头鸭在湖面集结,场面壮观。

得益于因地制宜的保护举措,延庆的野生鸟类种类也和数量同步增加。全区野生鸟类种类从2005年的233种增长至390多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大鸨、丹顶鹤等鸟类频频现身。去年发布的《延庆区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名录(2021版)》中,共收录区域内陆生野生动物30目95科450种,物种数量占北京市陆生野生动物物种总数的75%。数据表明,延庆已成为北京市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生态涵养区之一。

迎转变:城郊生态系统愈加完善

在生态涵养区,自然保护地为野生动物提供一方自由天地;在北京城区,随着大气、水质治理成效显现,闹市中的公园也可见野生动物出没。今年4月,市民在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惊喜地发现池塘中有蝌蚪游动,在城区公园“听取蛙声一片”成为现实。

“两栖类动物是一地水质好坏的重要指示物种”,张志明介绍说,由于两栖类动物皮肤裸露,直接生活在水中,水质对它们的影响非常大,这也是在城市公园很难听到蛙鸣的重要原因。但随着近年来北京各部门对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视,现在全市各公园的水质条件比之前有了很大好转。

“如果蛙类数量增加,蛇类等爬行动物也会随之增加。共存的物种越多食物链越稳定,生态系统越完善,生态环境也就越健康。”他表示,近年来北京还在相关区域增建了小微湿地,为野生动物生存提供多重保障。

《北京市湿地保护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显示,截至“十三五”末,北京市400平米以上湿地总面积有5.87万公顷,占全市总面积的3.6%,万亩以上大尺度森林湿地有10余处。

“十四五”时期,北京计划在郊区结合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每个区建设至少3处小微湿地,累计建设小微湿地50处以上,持续发挥湿地净化水质、美化环境的示范作用。

此外,北京还将通过改善湿地景观,增加市民亲水、体验自然的休闲空间和场所,提升首都城市的宜居水平,增强市民的绿色获得感和幸福感。

护家园:“软硬兼施”织密动物保护网

除适宜生存的自然环境外,在京栖息的野生动物还有“硬”保障。2020年实施的新版《北京市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把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均纳入保护范围,明确规定全域禁猎、全面禁食,为野生动物保护提供法律保障;去年起实施的《北京市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执法协调机制》,联合20余个相关部门协同配合,为精准打击整治破坏野生动物资源违法犯罪行为创造良好条件。

张志明告诉记者,随着《北京市野生动物保护管理条例》的实施,越来越多的市民更加关注野生动物。北京市野生动物救护中心2021年共接收市民救护以及公安等执法部门罚没野生动物252种3157只/条,放归野生动物114种1283只。

“救护野生动物的数量增加,执法罚没的野生动物数量下降,说明首都市民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正在不断增强。”他介绍,这些野外救护的动物在各区都有分布,其中朝阳、顺义、昌平、海淀区野外救护数量较多,均达到了150只以上(不包括各区救护站的救护数据)。

严格执法保证动物生存的同时,北京市的野生动物救护举措也兼具人情味儿。为了不让保护野生动物的市民吃亏,北京在2009年就制定并实施了《北京市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造成损失补偿办法》,实施十余年来,得到补偿的农户超5万户,累计补偿金额近3000万元。该政策为北京市野生动物保护事业、维护民众生命财产安全作出了卓越贡献,有力推动了人与野生动物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