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混改,“改”出了怎样的生机活力
沈阳铁西,东北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办公楼一层大厅,3600部崭新手机“砌”成了一堵“墙”。
“全厂员工人手一部,现在发的是第一批。”全国劳动模范、东北制药201分厂设备员王清涛说,这是企业混改带来的福利。
在辽宁沈阳,民营企业辽宁方大集团实业有限公司,在两年间参与了东北制药、北方重工、中兴商业等三家国企混改。
作为国企改革的重要突破口,“混合所有制”已连续9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两种所有制碰撞之下,企业“改”出了怎样的生机活力,发生了哪些变化?
在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收官之年,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走进三家混改企业,一探究竟。
东北制药:股权激励突破桎梏
“在沈阳,东北制药是最早在集团层面推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企业。市政府下了很大决心,也抓住了一个机会。”东北制药董事长郭建民向记者介绍了企业混改原委。
2017年,由于原厂址不满足安全生产要求,东北制药的维生素C生产线面临搬迁升级,需筹集大量资金。沈阳市利用企业定向增发的契机,将东北制药确定为全市混改试点企业。
沈阳市国资委副主任王玉晗坦言,选择东北制药试点,亦考虑到其作为A股上市公司,信息公开透明,能尽量避免“混改造成国有资产流失”等争议。
据他介绍,一家总部位于上海的企业曾有意参与混改,但其将东北制药定位为原料药生产基地的设想,未获沈阳市政府认可。
“企业混改要统筹企业改革、产业发展和社会效益的关系。我们需要引入实力强、懂管理、会经营的战略投资者。”王玉晗说。
2018年4月,辽宁方大参与东北制药定增项目,并开始在二级市场增持股票。当年6月,辽宁方大成为东北制药第一大股东。被誉为“民族制药工业摇篮”的东北制药,由地方国有控股变身民营控股。
坊间认为,辽宁方大加紧布局医药健康领域,或是考虑对冲炭素、钢铁等主营业务的行业周期波动。
混改带来的变化很快显现。员工们最直接的感受是“荷包鼓了”“企业福利多了”。
混改之初,辽宁方大董事局主席方威建议,将企业员工的定岗工资上调50%。
“我们的收入在行业内不算高,但大多数人的薪水比起混改前都翻番了。”东北制药研究院院长刘素娜说。
据上市公司年报显示,2017年,东北制药总裁税前年薪不到50万元。而到2019年,公司总裁税前年薪已超过百万元。
混改后,在企业原先的福利基础上,东北制药新增医疗费用资助、重大节日福利、免费工作餐、手机及话费补助、孝敬父母金、员工子女励志奖学金和方大养老金等九项福利。
2019年春节前,公司办公楼一层大厅堆起8000万元的“现金墙”,每位员工都获得了1万元现金红包。此后,“现金墙”成为东北制药年终保留节目。
与涨工资、增福利相比,企业股权激励突破桎梏的影响更为深远。
2011年,因主营产品VC价格剧烈波动,东北制药出现亏损。为重振企业,沈阳市调整企业主要领导。新领导班子一方面提高制剂产品比例,一方面提出“三年改革”计划,推动企业面向市场。2017年,东北制药终于扭亏为盈。
然而,当年的这场改革,让很多东药人意识到:如果没有体制层面的大动作,许多做法会很快遭遇“天花板”。
当时,东北制药对中层干部和职工的分配制度进行改革,力求“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但高管的分配规则还是比较传统的限额管理;企业推动员工持股,但高管却囿于政策限制无法持股,起不到带头作用。
2018年11月,东北制药发布限制性股票激励计划。激励对象包括公司董事、高管、中层管理人员、核心技术(业务)骨干以及董事会认为对公司有特殊贡献的其他人员,共25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