焕新“工业风”,新中国“工人第一村”重光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2-06-10 08:58:08
浏览

沈阳工人村曾是我国最大的产业工人聚居区。这个始建于20世纪50年代的新中国“工人第一村”,见证了那个火红年代,也目睹了20世纪90年代后一度步入低谷的落寞

随着被誉为“东方鲁尔”的沈阳市铁西区近些年来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保护工业遗存,一批老厂房、老建筑、老地标在合理利用中获得新生,这个曾经的老工业城区增强了文化活力,提升了文化魅力,也让一度沉寂的工人村看到了奋起的希望

承载时光:难忘的集体荣耀

工人村不是村,却是工人作家张瑞永远的“故乡”。

1959年出生,从牙牙学语到娶妻生子,张瑞人生大半的时光都在这里度过。2021年,搬离工人村20余年后,他出版新书《圣地工人村》,以自己人生的刻度记录下工人村的起伏。

近日,张瑞带记者又一次回到了工人村。沈阳市铁西区重工南街以东,36栋苏式斜顶的红砖小楼呈围合形态,院内绿草如茵,嘉树葱郁。红楼之外,高楼大厦林立,车水马龙之间,工人村更显静谧。

行客匆匆,很少有人停下来了解这里曾经的辉煌。新中国成立之初,沈阳市铁西区集中了500多家国有企业,是全国工业化最高的城区之一。1952年,沈阳市在这里投资1200万元,集中建设产业工人住宅区,到1957年形成占地7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的5个苏式风格建筑群。沈阳市将这里命名为工人村,沈阳冶炼厂、沈阳电缆厂等44家大中型企业在这里设立了家属宿舍。

站在老楼前,木质窗框,楼道印花玻璃早已斑驳,张瑞的记忆却依然清晰。

那是一个火红的年代,当冬日升起第一缕阳光,清脆的自行车铃声在工人村响起,儿时的张瑞趴在窗户上向外望,那些身穿厂服,裹着红围巾、羊绒帽子的人们,呵着热气,在雪地里留下一串串车印。

当时,铁西区工业建设如火如荼。张瑞回忆,工人们不分白天黑夜,大家都不计报酬,不辞辛苦,怀着一颗炽热的心想报答新生的共和国,工厂里的生产纪录月月被刷新,年年创新高。

工人村建设规模大,“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房屋设备,商店、电影院、照相馆等服务设施也一应俱全。张瑞说,住进工人村既代表着一种身份,也承载起了当时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有一次,张瑞的舅舅来家里做客,不懂如何冲马桶,急忙喊来张瑞。张瑞站在厕所门口,轻轻一拉,下水管道响起轰隆的过水声,蹲在原地的舅舅突然被吓到,一跃而起,仓皇中夺门而出……

张瑞说,当时在沈阳,即便住在小洋楼,拥有室内冲水马桶的人家也很少。每当同学来家里做客,总要在厕所里“享受”一番。拥有一个住在工人村的亲戚朋友,在那时值得被人们反复提起。

20世纪五六十年代,沈阳工人村作为改善工人居住条件的样板而闻名全国,常有党和国家领导人、外地代表和外国访问团前来参观。

工人村记录一代人的荣光,也承载了许多乡愁。工人村里大多一户人家住在一室,两家人共用一个厨房。每至饭点,当家女主人们你拎着锅铲,我剁着蔬菜,楼上楼下锅碗瓢盆叮当响,烧起饭来整楼飘香。张瑞家里人口多,客人来了大通铺挤不下,奶奶就会把哥哥姐姐送到邻居家里睡几晚。每当挖了野菜,淘到海鲜,奶奶也总想着给左邻右舍送去。

“夜不闭户,路不拾遗”,也在当年的工人村得到最好诠释。“谁家晾晒在户外的衣服赶上刮风下雨或晚上忘收了,根本不用担心,准会有人替你收回来。”张瑞在《圣地工人村》一书中回忆道,那时在工人村很少有人丢失东西,一旦让左邻右舍知道谁家出了个手脚不干净的人,这家人在楼里就抬不起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