焕新“工业风”,新中国“工人第一村”重光(2)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2-06-10 08:58:08
浏览

进入到20世纪90年代,沈阳城区高楼拔地而起,工人村也不再是当年的“优等生”。工人村二代、三代们的出生,让一套套30多平方米的房间局促不堪,随之而来的下岗潮也让这里逐渐落寞下来。

2000年,经历工厂停产、工作调转的张瑞最终决定下海,在沈阳市繁华的三经街报社附近租房创业。在老邻居们的再见声中,张瑞如同离家的游子,坐在搬家车上彻底离开了“故乡”。

文化寻根:在工业遗存中触摸城市历史

2015年,王安在早已闲置废弃的沈阳飞轮厂老厂房前踱步。在别人眼中,这里红砖残、窗户破,与周围的繁华格格不入。但在从商十余年的王安眼中,这里是事业的新起点。

彼时,随着工业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沈阳市铁西区一些工业遗产迎来新的契机。原沈阳铸造厂被改造成中国工业展览馆,约30米高的铸造车间被保留下来,巨大的冲天炉被架在半空中,保持着“一倾如注”的姿态,浓郁的工业风让人震撼。2012年5月开馆后,这里就以1.3万余件的丰富藏品,真实再现工业生产的原始场景,深刻记录劳模精神的厚重历史,受到人们的青睐,平时接待的参观者不断。

而沈阳重型机器厂整体搬迁后留下的二金工车间,则被改造成1905文化创意产业园。沉寂已久的老厂房办起了犀牛市集,各类精美手办、IP衍生品、非遗手工制品,吸引年轻人聚集。

王安嗅到了其中的“商机”。“老厂房改造成本相对较低,而且靠近城市中心,区位优势好。”王安说,以沈阳飞轮厂为例,这里生产的“白山”牌自行车,与“凤凰”“永久”一起成为几代中国人青春的记忆……

2016年7月,经过王安对沈阳飞轮厂的精心改造,奉天记忆文化创意产业园完工。漫步在这个兼具民国风格和大工业生产风格的文化街区,时光交错切换,陈旧的红砖老厂房被加固保留,各式自行车零件成为“向导”,静静地介绍着这里的历史。

文创园里,既有轰趴、酒吧、烧烤等商业主体,还有城市书房、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中心等文化设施。人们可以在观赏各式各样工业老物件中回忆过去,也可以在享受现代化商业中体验生活的闲适。

“我们探索的是商业+文化,让不同的业态融合发展。”王安说,几年下来,奉天记忆文化创意产业园内商家入住率达95%,成为都市人休闲娱乐的好去处。他也由一个文化产业领域的“门外汉”逐步蜕变为行家里手,不断探索新的模式。依托老厂房、旧宿舍、废弃锅炉房,通过改建赋能打造成为体育创意街区、青年艺术培训基地、儿童游乐场所、特色餐饮一条街……王安的路子正越走越宽。

辽宁社科院研究员张思宁说,沈阳是工业遗产的“富矿”,改造不仅要让一座座老厂房不再“沉睡”,更要变成有体温、有人文气息的新生命,重新融入城市建设和人们生活之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

和王安一样,越来越多人加入到续写工业遗产新生命的创意中。2018年,铁西区按照“留修改扩”原则,引入万科集团整体运营红梅味精厂旧址,后者修旧如旧,重现历史,并且注入诸多文艺业态。如今,这里已是文艺爱好者的乐园,市民白天可以看展,晚上可以到地下的原料库Live House,听“痛仰”“野孩子”“康姆士”等知名乐队的现场音乐。曾经的发酵厂和味精车间,也被改造成发酵艺术中心和味觉博物馆,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尝“鲜”。

目前,沈阳市铁西区70万平方米的工业遗存,已开发45万平方米,建设了红梅文创园、奉天记忆文化创意产业园、奉天工场等11个文创园。在开发利用中,铁西区还根据工业遗存的特点和产业发展需要,摸索出“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整体开发运营”“团队经营+政府服务”等模式,让一个个闲置的地标变废为宝。

再度出发:留住一代人的乡愁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