焕新“工业风”,新中国“工人第一村”重光(3)
从工人村出发,向南行走10多分钟,穿过两条街区,便来到沈阳市劳动公园。“五一广场”北侧的劳动模范浮雕,刻有历年沈阳市全国劳动模范名字的“劳模墙”,如同一座座劳动者的丰碑,无不向人们讲述着劳动光荣的故事。
工人村真的老了。早在2003年,沈阳市铁西区就对工人村大部分区域拆迁,原先的143栋三层苏式小楼,只有36栋保留了下来。历经半个多世纪的沧桑,这里的居住条件已经与现代化都市差距拉大,房顶瓦下的麻雀窝、楼梯间破碎的窗户、一些楼房下沉的地面……许多地方都显露着老旧甚至破败。
多年来,工人村寻求重生的努力一直没有停止。2007年,铁西区为传承工业文化,从居民手中回购了几栋工人村旧址楼房,并将其中一幢建设为“工人村生活馆”,再现半个世纪以来工人生活的真实场景。铁西区政府吸引社会投资者,还曾在工人村旧址规划了铁西区典型人物馆、沈阳东方美术馆等文化场所。不过,由于运行效果不佳,一些场馆已经撤离。
“与已经开发的老厂房、旧公共设施相比,工人村旧址由于住宅楼的产权分散,缺少大型空间,利用起来难度较大。” 沈阳市工人新村三社区党委书记赵咏梅说,尽管近年来相关部门努力探索,但要找到合适的产业业态和开发模式,还需要一个过程。
2014年,辽宁省将工人村建筑群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7年,铁西区为改善这里的居住条件,以棚户区改造的补偿政策,征收工人村旧址上的民居,拟全部收归国有后统一开发。“征收过程困难重重,一栋楼中有几户居民没有达成补偿协议,工作就得停下来。”赵咏梅说,而这种房屋产权归住户分散持有的状态,又给统一开发带来了障碍。
尽管困难重重,铁西区对工业文化的追求并未止步,对工人村的保护开发也从未放弃。沈阳市铁西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周长梅介绍,全区大力打造“工业文化+旅游”,加快培育“工业文化+创意”,借势发展“工业文化+数字”,积极推动“工业文化+沉浸”,努力把工业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和竞争优势。
“保护开发工业遗存既要‘叫好’,也要‘叫座’。”周长梅说,区里引导开发单位对每个工业遗存进行个性化规划设计,避免不同产业园定位和业态的同质化竞争。比如红梅文创园,就突出文艺和现代气息,重在吸引年轻群体;比如奉天记忆,以特色小吃和城市书房为主,以市井气吸引当地居民;一些园区开发了电竞类、沉浸式主题……
“总的目标是让文创园的发展可持续、有前景,这样才能将‘文艺范’‘工业风’‘情怀牌’打得精彩。”周长梅说,未来对工人村的开发利用,也将遵循这些原则,着眼这些目标。
不久前,铁西区在城市更新工作中,又启动了对工人村旧址居民的新一轮搬迁动员。“今年是工人村建设70周年。相信有政府部门提升城区品位的决心,有各方开发运营工业遗存的经验,已步入七旬高龄的工人村终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利用路子,在新时代焕发光彩。”张瑞期待地说。
(责编:王震、陈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