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意渐浓、曙光在前——中国民航复苏观察
新华社北京1月7日电 题:暖意渐浓、曙光在前——中国民航复苏观察
新华社记者周圆
航班“飞起来”,物流“动起来”,市场“热起来”……岁末年初,民航业重拾忙碌劲儿。
刚刚过去的2022年,面对前所未有的困难局面,中国民航统筹发展与安全,锚定高质量发展航向,笃定信心、迎风飞翔,正飞向稳步复苏的春天。
更好统筹发展与安全
回首2022年,疫情防控、经营亏损、安全压力等因素交织叠加,中国民航表现如何?
“全行业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在逆境中经受了考验,稳住行业发展基本盘。”2023年1月6日召开的全国民航工作会议上,中国民航局局长宋志勇说。
梳理中国民航的2022年,这是三条齐步推进的主线——
防疫情:修订发布第九版运输航空公司、机场疫情防控技术指南;优化调整国际定期客运航班熔断措施。
抓安全:民航局调整月度分析会内容,更加聚焦安全主题;一线员工参与安全管理、报告安全隐患;航空公司推动安全和发展措施在一线落地生根。
谋复苏:新增航空公司应急贷款1500亿元;协调国产航油出厂价格阶段性让利;浙江、陕西等地对民航业给予融资便利、财政补贴等政策。
去年5月下旬,在航班量低谷时,华夏航空宣布全面恢复新疆阿克苏基地11条疆内外航线。
复航底气离不开一系列纾困政策的支持。在行业艰难时,财政部、民航局阶段性实施国内客运航班运行财政补贴,对航班实际收入扣减变动成本后的亏损额给予补贴,并设定补贴上限为每小时2.4万元。
“航班补贴政策直接快捷、见效快,能有效解决航司尤其是我们中小航司当前的部分难题。”华夏航空相关负责人说。
锚定高质量发展
9月,获颁型号合格证;11月,获颁生产许可证;12月,开启验证飞行……2022年,国产大飞机C919走过的历程正是中国民航锚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写照。
过去一年,全行业抓住航班量较少的低负载期,加快重大项目实施,抓紧推进重大改革,推动行业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基础设施持续完善。去年12月23日10时59分,巍巍帕米尔高原上,南方航空CZ5193航班平稳降落在新疆塔什库尔干红其拉甫机场,标志着这座中国最西端的运输机场正式通航。
京广空中大通道建成启用,大幅缓解航路拥堵情况;亚洲首个专业货运枢纽机场湖北鄂州花湖机场正式投运……“加大民航基础设施补短板力度,为行业长远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宋志勇介绍,2022年全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超1200亿元,新建迁建8个机场,净增航路航线32条、总里程2293公里。
——智慧民航加速推进。海口美兰机场推出“行李门到门”服务,让旅客解放双手;民航北京监管局利用5G眼镜实现异地监管……民航业正以智慧塑造行业全新未来。
据悉,目前全国251个机场实现国内航班无纸化便捷出行,行李运输明显改善,机上WIFI建设加快推进。
——绿色低碳有序推动。2022年12月15日,中国大陆首个使用可持续航空燃料的商业货运航班完成首飞。本次使用的生物航煤以餐饮废油为原料,与传统航空煤油相比,全生命周期二氧化碳排放最高可减少50%以上。
推广电子登机牌、行李托运卡;“净享飞行低碳行”产品上线,倡导旅客低碳出行等。这一年,以“双碳”目标为引领,民航业加速全面绿色转型。
中国航空运输协会研究员韩涛表示,民航在低谷期积极应对新变化、谋划新举措、寻求新突破,有力推动了复苏进程,也为高质量发展、建设民航强国积蓄了后劲。
吹响复苏号角
2023年1月2日凌晨1时50分,南方航空CZ8091航班从深圳机场起飞,驶向万里之外的阿姆斯特丹。这是该机场近三年来新开的第一条国际客运航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