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次南极考察丨秦岭站,崛起于冰原——写在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开站之际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02-09 08:55:06
浏览

小字号

原标题:第40次南极考察丨秦岭站,崛起于冰原——写在中国第五个南极考察站开站之际

2月7日,中国南极秦岭站开站。

旷古冰原,求索未知,这座以中华民族祖脉命名的考察站,点亮了冰封大陆新坐标,打造出极地建筑新标杆,注定将为造福人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新的贡献。

新坐标

7日的恩克斯堡岛,雪雾弥漫。南十字星造型的秦岭站主楼卧伏于丘脊,俯瞰罗斯海。

楼前空地上,年过六旬的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队员吴林凝望着这座全新的考察站,一如39年前的那个早上,他望向中国在南极的第一个考察站——长城站。

考察站,是极地科考的重要基础。1984年11月20日,中国首次派出南极考察队伍,建立南极长城站是头号任务。经过日夜奋战,长城站很快就耸立在乔治王岛。

此后,一个个中国坐标相继亮起:1989年2月,中山站建成;2009年2月,昆仑站开站;2014年2月,泰山站落成。

南极科学考察意义重大,是造福人类的崇高事业。自主建造“雪龙2”号并投入使用;“雪鹰601”开启中国极地科考的“航空时代”……新时代的中国极地人一直创造着奇迹。

这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卸运超9000吨建站物资,是中国南极建站史上单次最大规模的物资卸运;秦岭站主体建筑是中国南极建站史上面积最大的单体建筑……

“秦岭站建设任务颇具挑战。虽然事前做了很多准备,但这里环境恶劣异常,建站充满诸多不确定性。”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副领队魏福海说。

这是对意志力的磨炼——

南极建设窗口期以小时计,队员们抓住极昼,争分夺秒施工,时常干到天气变差才收工;狂风裹挟着雪屑袭来,天地呈灰白一色,队员们站成一排,拉着一根绳子顶着风墙,摸索着往返于工地和宿舍;对于部分小尺寸的螺丝帽,队员们干脆摘掉手套,忍着彻骨疼痛去拧,手指稍有不慎就会被粘住,咬咬牙撕开……

“现在建站保障条件好了不少,但这股豁出去的劲头儿被一代代队员传承了下来。”吴林动情感慨道。

这是属于建设者的速度——

13天完成所有建站物资卸运;约2个月时间,安装完主体建筑900多根结构件、84个功能性模块、1100多块幕墙板……

“开站!”当秦岭站第一面五星红旗徐徐升起,队员们高唱国歌,一张张伤迹斑斑的脸上,热泪纵横。

南极大陆,再度点亮新的坐标!

新标杆

沿着秦岭站主楼大门拾级而上,室内钢结构错落有致、彼此衔接;巨幅落地窗外,广袤雪野、天地相融;宿舍模块内家具一应俱全,只待拎包入住……

设计者和建设者们交出的是一份怎样的答卷?

——创新引领

2月初的南极,风雪愈加肆虐。秦岭站经受住了一次次考验。

“在如此极端的环境中,设计建造一座安全先进的建筑,考验的是中国智慧、中国方案。”面对层出不穷的难题,秦岭站总设计师段猛带领团队逐项攻关。

应对超大风载荷,设计团队因地制宜调整建筑形态和布局,并通过风洞与吹雪试验等,对薄弱部位进行加强。秦岭站设计抗风能力达到每秒65米,相当于17级以上的风力,远超当地已知的最大风速。为解决钢材“冷脆现象”,国内厂商采用特制轻质高强的技术与材料,生产出能抵抗零下60摄氏度超低温和海岸环境强腐蚀性的钢材。针对南极干燥易燃环境,采用智慧火眼消防系统,10秒内可精准识别火情……

——集约高效

中央环廊衔接东西两翼,一体式设计让秦岭站独树一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