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技创新托起丰收希望(2)
在河北沿海滩涂,多地重点围绕控盐、培肥措施,推广暗管排盐、水肥盐优化调控等技术模式,坚持“以种适地”同“以地适种”相结合,不断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今年将完成建设盐碱耕地高标准农田20万亩;在内蒙古黄河灌区,通过底施改良剂,结合冬季灌溉压盐,示范田的作物根系土壤的盐含量由平均4‰下降到1.5‰左右;在山东黄河入海口,根据盐碱地含盐量梯度变化,分别建设一批盐碱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和产业示范园,打造盐碱地农业创新高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推进,耕地质量总体进入持续改善、稳中有升阶段,粮食生产条件明显增强,粮食安全基础更加坚实。截至2023年底,我国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0亿亩以上;全国耕地平均等级达到了4.76,比2014年提高了0.35个等级。
“不断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建设标准,加强基础地力培育,不仅提高了粮食单产,而且增强了耕地韧性。”郧文聚说,在保障吃得饱的基础上,还要向保障吃得好、吃的健康、吃的安全发展。
智慧农机跑出农业机械化“加速度”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力实施农机装备补短板行动。
向农业强国阔步迈进,科技创新是变量。农机装备是现代农业的物质基石,也是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重要组成。何以保障?答案是智慧农机。
“北斗+”为农业插上智慧的翅膀,在秋管秋收一线,天上飞的无人机,地上跑的北斗导航大型农机,都成了种粮好帮手。截至目前,全国装有北斗定位作业终端的农机装备已超过200万台(套)。
农机给力,种地省力。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信息技术在耕种管收各环节广泛应用,大田种植信息化率达到26.4%。
“现代农业生产,必须配备现代化的科技装备。”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党委书记刘录祥说,作为农机生产制造和使用大国,我国农业机械装备高质量发展正在加快推进,通过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两端发力,突破关键技术,拓展应用场景,农机装备产品体系日益丰富,目前可以生产4000多种农机产品。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63%,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4%,科技装备已成为粮食连年丰收的重要保障。
建设农业强国,利器在科技;粮食稳产增产,根本出路也在科技。科技翻涌稻菽浪,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更稳。
(责编:罗知之、高雷)
关注公众号:人民网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