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样本观察·企业样本篇丨工大卫星:脚踏实地逐梦浩瀚深空

光山新闻网 采集侠 2024-10-03 10:40:01
浏览

原标题:中国经济样本观察·企业样本篇丨工大卫星:脚踏实地逐梦浩瀚深空

在国内商业卫星领域,有这样一家企业厚积薄发,他们追求的方向,是浩瀚深空。

中国经济样本观察·企业样本篇丨工大卫星:脚踏实地逐梦浩瀚深空

这是9月2日拍摄的工大卫星总部(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

脱胎高校、聚焦主业、苦练内功、精耕细作……成立仅三年多时间,他们制造的一颗颗卫星被送上太空,不断解锁新的宇宙空间。

这便是哈尔滨工大卫星技术有限公司,微小卫星制造领域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中国经济样本观察·企业样本篇丨工大卫星:脚踏实地逐梦浩瀚深空

工作人员在工大卫星总部姿轨控设计部和热控结构设计部工作(9月2日摄)。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

如何更好发挥企业科技创新主体作用,推动科技成果从“书架”走上“货架”、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工大卫星的成长之路,带来新的启示。

创新发展,怎能懈怠?

9月中旬,工大卫星入选全国第六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远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的工大卫星总经理曲成刚在公司工作群简短回复祝贺信息后,便继续参与卫星发射工作。

3000多公里外,位于哈尔滨新区的工大卫星总部,窗外泛黄的树叶沙沙作响,员工埋头在设备和仪器之间,专注每一个细节。今年以来,公司一直处于满负荷生产状态,订单早早排到了年底。

中国经济样本观察·企业样本篇丨工大卫星:脚踏实地逐梦浩瀚深空

这是9月2日在工大卫星总部拍摄的卫星。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

对一家2020年12月成立的初创企业来说,这是一张不错的成绩单。“当年抓住产业发展机遇,加快卫星技术成果转化,团队快速成长,才会有今天。”曲成刚这样感慨。

科研资源丰富是东北的优势。但科研成果转化长期面临缺政策、缺激励等难题,打通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的需求迫切。

新时代的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一个又一个旨在激发科研人员创业创新活力的举措落地,释放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历史机遇。

“在这种背景下,哈工大秉承‘科技成果只有转化才能实现创新价值、不转化是最大损失’的理念,着力发挥科技成果富集优势,向‘可落地’转化。” 哈工大资产经营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孙垠说。

2020年底,哈尔滨工业大学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进一步完善了收益奖励机制等,有效激发了科研人员开展成果转化的内生动力。同时,学校整合资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全方位赋能,持续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汇聚校友力量,帮助企业拓宽产业资源和融资渠道。

“心里托底了!”

中国经济样本观察·企业样本篇丨工大卫星:脚踏实地逐梦浩瀚深空

这是9月2日在工大卫星总部拍摄的卫星。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

这一年,在校期间曾参与卫星研制的曲成刚担任了工大卫星总经理。工大卫星以哈工大卫星技术研究所团队为核心,通过校企合作提供卫星研制全过程解决方案。

科技征途有如登山,越高越陡,越久越难。

国内商业卫星应用领域的市场空间较大、机会更多,吸引了很多资源进入;相对而言,卫星设计和卫星制造不够热门,而且技术门槛更高。在企业起步、快速发展的关键当口,该如何抉择。

继承哈工大卫星技术团队近30年的理论积淀、创新思维和型号工程经验,工大卫星坚定不移选择小卫星研制这一赛道,一是产业发展上游率先受益,二是通过持续创新,突破传统卫星制造技术和路径,更加适应下游应用的需求。

“我们以‘研值’论英雄,要把科技创新的长板锻得更长。”曲成刚说,以去年为例,公司研发支出占比15%,技术人员占比超过了70%。

创新之路,并非一帆风顺。

中国经济样本观察·企业样本篇丨工大卫星:脚踏实地逐梦浩瀚深空

这是9月2日拍摄的工大卫星产业基地(无人机照片)。新华社记者 王松 摄

工大卫星分系统主任设计师刘海涛印象最深的,是2023年6月“龙江三号”发射升空,这是我国首颗平板式新体制通信试验卫星。

“任务难、周期短、新人多,在测试环节不断发生问题,仅测控分系统就发现数十个异常。”刘海涛说。

挑战前所未有。如果输了这场硬仗,不只是经济损失,更会损害公司品牌形象,根本没有“退缩”这个选项。

“特别焦虑,但必须振作。”刘海涛说,一遍遍尝试,一次次破题,为保障研制进度,团队成员几个月日夜值守,甚至直接住在厂房。

在卫星发射前夕,问题再次出现——星箭接口传感器发出异常提示。团队负责人果断研判,决定返厂测试:“必须稳妥可靠、万无一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