闯红灯影响孩子上学?专家:城市信用体系建设要科学度量
闯红灯影响孩子上学?
专家建议城市信用体系建设要科学度量
民无“信”不立。如何让守信者一路畅通,让失信者寸步难行?
近年来,各地正逐渐摸索出一套信用管理体系,有些承载着激励和惩戒作用的市民信用评价产品持续受到关注,诸如恶意跳槽、闯红灯等行为都可能影响市民信用。
这些举措,引发广泛热议。有网友建议“全国推广”,但也有人认为“社会强制力应该为社会底线而制,而道德是个人修养”、这些现象应该被约束,但不要和个人信用扯上关系、“关键还是在教育”。
闯红灯等公共场合的不文明行为,是否应该划归“信用管理”?个人信用管理系统能否像“互联网+”一样成为“万能药”,会被滥用吗?市场潜在的“刷分”、“铲分”问题,是否会造成新的“不平等”?
围绕这些问题,新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法与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尹振涛、中国市场学会信用学术委员会主任林钧跃和北京网络法学研究会副秘书长赵鹞。专家认为,首先需要明确征信、诚信、信用各自的含义,有的属于金融范畴,有的属于道德范畴。
焦点1
什么是城市信用建设?先分清信用、征信与诚信
在你看来,闯红灯、恶意“或者说频繁跳槽”等这些行为,是否能够体现一个人的“信用”,会影响个人征信吗?如何区别诚信、信用与征信?
尹振涛:首先大家不要把各地出的信用分,理解成一个“征信报告”,只能说是代表一个人的道德和诚信水平的报告,它不能完全用于金融行业,用在其他领域也需要斟酌。
信用不等同于征信,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征信主要指金融领域,它的数据大多来源于金融领域,同样它的使用应该更加聚焦在该领域;而信用是一个道德层面的问题,可以是来源于其他领域的数据,同时也可以在更广泛的领域去应用。
例如我们说评价一个人道德好坏,这个人爱随地吐痰,那肯定是道德不好,但是不能据此判断他会借钱不还。所以我觉得这两个概念之间应该要严格地区分。
其次,我不建议做得特别细。例如,你的房子租出去了,租户没有交水电费,可能(作为房主)你的欠费信用信息就被记录在案了;包括闯红灯,因为路口的设计、机动车的情况,其实也有可能存在争议。
赵鹞:我们说的征信指的是金融征信,相关数据以及根据这些数据所计算出来的结果、适用于这些数据的计算方法和模型,只能用于信贷领域。而且这种征信结果在信贷里面也是作为一种参考,不是说你征信好不好,或者说高于多少分就能够拿到信贷,低于多少分就拿不到信贷,这个会产生金融排斥的问题。
我们一直强调,不是说每一个人都要得到金融服务,而是说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获得金融服务的机会。如果仅凭借一个冷冰冰的数字把一个个体从现代金融体系里面排斥出去,并不符合普惠金融的原则。
问题中所涉及相关案例,有些属于公民的权利,事实上可以通过教育等方式来改进;如果因为闯红灯等行为而没有了求职等机会,不属于征信讨论的范围。
诚信和信用是两回事,我们说的信用是credit,你有债务,你能不能按时按金额履约;诚信是integrity,说一个人是不是正直,这是两回事。比如说某人没有收入来源、没有还款能力,他不能获得贷款,但是我们无法说他不诚信。
林钧跃:信用和诚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信用是经济契约的核心,比如说我们对外有个交易协议、赊销合同、信用卡等等,属于契约经济类,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用货币单位直接度量。如果赊销买方失信了的话,对方损失的价值是多少,可以马上算出损失的钱数。失信侵害了谁的利益呢?从法律角度来讲,属于商事或民事主体。
而诚信道德缺失损害
的往往是公共利益。比如说闯红灯,不仅仅是影响你,还影响周边人,影响驾驶人员和其他的过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