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消失”的28年:导弹代号罗嗦君 原子弹被称邱小姐(2)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19-06-18 05:08:11
浏览

  221基地按号编有18个厂区,其中14个是试验生产区,4个是生活区。厂区平均海拔3200米。由于地处高原,长冬无夏,年平均气温只有0.4度。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区的三分之二,水82度就沸腾,蒸出来的馒头硬如石,可以打羊。火车从内地运来的绿叶菜到这后都变黄了,罐头是常备食品。

  1964年初“草原大会战”开始时,九院的实验部、设计部、理论部从北京迁来,住房紧张。九院院长李觉将军,副院长吴际霖、王志刚等带头迁到帐篷中生活、办公,工人和技校学生住在一排排被称为“西伯利亚”的干打垒式半地下建筑里。刘书鹤这批刚毕业的大学生则被安排进刚竣工的单身楼里,这已是基地的“最高待遇”了。

  “邱小姐”的婚事

  1965年9月,结束了一年的见习后,刘书鹤和3位哈工大同学奉命到设计部报到,被分配到设计部16室二组。

  转正后,他的基本工资是75元,加上31%的地区补贴、事业费等,合计126.75元(分配到北京的同学是56元)。

  报到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去领保密包。每个人在保密室都有自己的编号,刘书鹤的编号是“设-349”。每次下班前,都要将保密包的拉锁拉上,用橡皮泥把拉锁头上的密封绳固封,盖上“设-349”印章,送回保密室。

  由于事关绝密,221基地的一切都用代号、暗语或掩护名称。单位对外名称是“国营综合机械厂”。“原子弹”“氢弹”是最忌讳的名词,统称“产品”。正式爆炸的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被称为“老邱”,原子弹装配叫“穿衣”,原子弹插接雷管为“梳辫子”,气象叫“血压”,起爆时间为“零时”。

  第一颗原子弹的型号代号为596。它的来历是:1959年6月20日,由于中苏交恶,苏联拒绝按协议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的教学模型和图纸资料。赫鲁晓夫还说,没有苏联的援助,中国20年也研制不出原子弹。所以中国人立志要造出“争气弹”来。

  中国首颗原子弹于1964年10月爆炸成功后,周恩来代表中央提出了中国核武器研制的“三级跳”设想:1965年要试验核航弹,1966年原子弹和导弹要结合试验,1967年要搞氢弹试验。

  刘书鹤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中国第一颗原子弹是塔爆的,还不能称为“核武器”,真正的核武器必须解决一个投射的问题,即必须要有运载工具。因此当时有外国媒体嘲笑中国的核武器是“有弹无枪”。

  运载工具有两种:一是通过飞机投弹,即航弹;二是通过导弹发射,即两弹结合。1965年5月14日,空军飞行员李源一、于福海等驾驶图-16轰炸机,空投原子弹成功,完成了一级跳。现在正是二级跳的攻坚时期。

  16室是环境实验室,二组负责核武器研制的气候试验。刘书鹤到来时,二组全体都在进行“DF-2核导弹头部整体电加温和热传导实验”的准备工作。

  对刘书鹤等几个科研新兵来说,一切都是新鲜的。他抄录的第一份资料就是DF-2头部示意图。由于长期的保密训练,他在笔记本上从来只用自己才明白的特殊字码记事。

  他每天乘班车,到四厂区402实验室去做三件事。一是熟悉远测系统和测试仪器;二是进行高低温实验室的操作演练,以达到试验方案中的温度控制要求;三是自制温度测量传感器,就是把一根直径0.2毫米的油漆包铜丝穿到内径只有1毫米、长度4米的塑料套管中。中间不能打折,打折就得报废重来。这个活儿看起来好像容易,但做起来很难,尤其是穿到两米以后。刚开始的几天,有时一天就合格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