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试水电视问政:问政省直机关 不能成为表演秀场(3)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19-06-24 18:05:48
浏览

  原宝国解释说,打断是一种态度,因为这是一档问政节目,而不是摆成绩、讲理由、给自己开脱的地方。“我们代表人民群众打断他。你只要回答做得对不对、下一步怎么做就可以了,找这么多理由,还需要你这个干部做什么?”

  现场观察员和问政代表对此的意见也十分一致。

  在评价山东省发改委负责人对某个案例的回答时,作为观察员的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姚洋直言他们让自己“特别不满意”,因为“两位领导事实上都是剑走偏锋,没有回答问题”。而问政代表们对于类似顾左右而言他、看不到解决路径的回答,则会举起不满意的牌子。

  面对数重压力,一名被问政的厅局级官员在省委的研讨会上说,自己上这个节目,就像烤了一盆火,从来没有这样难受过。又像浇了一盆冷水,之前一直觉得自己领着团队干得不错,到现场一看,千疮百孔、问题百出。

  在刀尖上跳舞

  节目的口碑立了起来,外省的电视台纷纷前来取经。但《问政山东》面临更深层次的问题,这个节目是否能持续“辣”下去?

  节目组有本能的危机感,年轻记者做社会调查新闻的经验不足,他们思考问题的逻辑、反“套路”的能力,都需进一步提升,而这些技能直接影响了每一个案例的质量。

  另一方面,是案例的保密问题。

  节目组发现,有的被问政部门在了解到自己上节目的时间之后,就对可能涉及的问题进行突击检查、暗访或督导,有的地方还专门组织召开新闻发布会,以应对《问政山东》的直播。

  节目组因此规定,内部要形成保密机制,每个选题只有编导和记者了解情况,无论是制片人还是部门领导、台长都不知道具体信息,直到“磨刀子会”前,才进行详细沟通。

  另外,节目组向省里建议,在结束省直部门的问政、开始第二轮16个地级市的问政时,应打破现在的“排序制”,增强被问政部门的紧迫感,并进一步减少与被问政部门的沟通对接,杜绝对方的事先预防。

  不过,即便保密工作做到位了、问题也提得尖锐了,直播现场也不见得次次都精彩。节目组发现,被问政官员的现场回答开始套路化、技术化、三段论。首先态度诚恳,接着承认错误,最后表示立刻改正。比如,几位厅长都纷纷表示“很内疚”“很痛心”“很难过”“很愤怒”,要“立刻调研”“马上整改”“坚决查处”。

  节目组意识到,他们在研究这些部门,反过来这些部门也在研究这档节目的规律。他们需要不断打破自己的固有模式,从小切口切入,让追问更出其不意。另外,节目组也向省创新公开监督机制协调办公室建议,可以对参与《问政山东》节目的厅局委办进行现场打分,与网络评价相结合,进行“担当作为”总体评价和排名。

  《问政山东》除了面临着节目自身的问题之外,也被政府机关长期存在的顽疾所困扰。比如,被曝光的问题存在多部门、各层级职能交叉,“九龙治水”现象严重,无法得到快速有效的解决。

  节目组拿出了一个解决方案,由省创新公开监督机制协调办公室负责协调,每遇到涉及地方政府的案例,都从演播室直接拨电话给地方负责人,并且对方就站在问题案例的现场,和省直机关负责人一同接受相关问题的问政。

  另外,如何举一反三也是难题。具体的案例被《问政山东》报道了,解决起来往往十分迅速,但类似问题却仍然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