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南方城市群嘲没有夜生活 北京夜间经济:我太难了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19-09-13 12:56:29
浏览

  北京夜间经济:一线城市的反击

  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杨智杰

  2019.9.16总第916期《中国新闻周刊》

  23:20,夜深了。城市在黑暗中安静下来,如同倦了的雄狮,暂时收敛了凌厉。

 

  夜27路公交车准时从北京东六环边的武夷花园站始发,一路向西,目的地是东三环边的国贸。一群特殊的乘客上了车,他们都挂着工作牌,每人抬着一辆折叠代步车。不少人是常客,彼此熟络。这是北京著名的一条“代驾专线”,深夜驶向城市中心的夜班车,是他们每一天希望的开始。

  北京市共有36条夜班线路,统一在23:20发车,凌晨4:50收班,日均发车792次,每天运送着1万多名都市夜归人。滴滴曾发布的《中国智能出行大数据报告》显示,北京是全国加班最严重的城市之一,白领在19点前下班的人数比例不足四成。后厂村的互联网公司总部,灯光总是能一直亮到后半夜,过着996节奏的老板和“加班狗”一起,让北京深夜不眠。

  “深夜永不眠”的北京,却并不能和繁华的夜间经济直接划上等号。白天和夜晚,是城市的AB面。北京的A面是一个在高速运转中秩序井然的国际大都会,是2100多万人口所支撑起的梦想与野望之地。而B面的北京,一直被南方城市群嘲“没有夜生活”,因为夜间经济不等于夜间加班,更不是日间经济的简单延续。

  夜间经济缺乏存在感,这和北京的经济实力并不匹配。数据显示,2018年北京市人均GDP达到2.12万美元,处于发达国家水平,居全国第一位。从国际上看,“夜间经济”的繁荣程度是一座城市经济开放度、活跃度的重要标志。因此,今年北京市两会上,繁荣夜间经济被写进政府工作报告。7月12日,北京市商务局推出“夜间经济13条”。

  北京正在努力补上“夜间经济”这一课。

  北京没有夜生活?

  贾靖楠住在北京的海淀区,这里高校云集,教育氛围浓厚,互联网公司也多,大多数是过着“996”节奏的“码农”。

  “我们海淀人不讲究夜生活。”在29岁的他看来,海淀区没有什么商业氛围。距离他家最近的是五棵松,如今建起了华熙LIVE特色商业街区,是京西最为突出的夜间经济热点区域。但是三年前,这里只有五棵松体育馆和户外篮球场,晚上并没有人气。

  贾靖楠的主要夜生活在朝阳区和东城区,“海淀男孩的夜生活就是,没女朋友去五棵松打球,有女朋友去东边逛街。”在他的印象中,南城更没有存在感。他会跟家人朋友晚上开车到牛街吃涮肉,但是吃完就早早回家。在他看来,南城属于老北京,居住人群整体年纪偏大,周边没有大型的写字楼和企业,“晚上10点以后一片冷清”。

  对大多数北京人来说,夜生活是可有可无的。而朋友圈里的南方人,总是在“深夜放毒”:广州人晚上12点出门相约吃宵夜,长沙人半夜两点正在解放西路蹦夜迪,成都人凌晨3点还在火锅店排队叫号。

  按照南方的标准,北京没有夜生活。不少大数据可以支撑这一印象。根据饿了么2017年外卖夜宵订单量排名,北京夜宵订单量仅仅排名第六。据滴滴出行2017年城市交通出行报告,在全国夜生活指数最丰富的十大商圈中,北京的后海和三里屯,也仅位列第8和第9。

  北京其实并不缺少地标性的夜间经济区域,工体、三里屯、后海、簋街,撑起了北京夜间经济的半壁江山。三里屯商圈是目前北京夜生活的风向标,在这块东三环2.2平方公里的不大区域内,常住人口超过5.7万人,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外籍人士。

  三里屯成为夜间经济高地,与周边浓厚的国际化氛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三里屯附近有93家驻华大使馆、15家联合国驻华机构,以及诸多跨国公司中国总部。1995年,第一家酒吧在三里屯开业,原本是服务于周围的外国人,但舶来品很快落地生根,成为北京年轻人夜间最时尚的生活方式,最高峰时,三里屯周边聚集了超过200家酒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