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南方城市群嘲没有夜生活 北京夜间经济:我太难了(5)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19-09-13 12:56:29
浏览

  不过在张佰瑞看来,提升文化和科技在夜间经济中的价值,北京还有很大潜力可挖。新一线城市研究所发布的城市夜游指数报告也指出:整体来看,各个城市的夜间经济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不同属性的夜间活动与夜游场所偏少,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大象转身”的困境

  北京作为首都的特殊身份,在发展夜间经济时,既有特殊禀赋,也有不少掣肘。

  胡大饭馆总经理助理方绪虎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今年7月,北京商务局“夜间经济13条”的举措出台后,簋街商家组成的簋街商会,联合36家商户准备在暑期高峰时段举行“不夜节”,延长营业时间,吸引更多人来到簋街。为了举办这次活动,商会需要去找东城区交通委、食药监局、应急办等至少10个部门提前报备和审批。

  但这个计划最初遭到了不少部门的反对。“簋街商会没办法,只能找到东城区商务局反馈情况,商务局最后邀请区长出面,召集各部门负责人召开了发展夜间经济的协调会。”方绪虎回忆,这次协调会后,簋街商会明显感受到各部门态度的反转,不再一致反对,开始强调注意事项、应急预案,继而表示“我们配合你,你们自身也要规范”。

  身处政治中心,北京对秩序感和稳定性的要求,压倒一切。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北京投入大量精力整治市容市貌。露天烧烤、夜店酒吧、大排档等容易带来安全隐患,并在交通、环保、噪声上频繁接到投诉的项目,成了重点管理对象。

  连续几年,簋街都是被重点整治的对象。2014年3月末,东城区城管、公安、交管等部门以及北新桥街道办联合行动,对簋街上四十多家门店悬挂多年的灯笼、灯箱广告进行一一拆除。2016年,簋街入选北京市东城区“疏功能控人口”名单,随之进行升级改造:拓宽人行道,增加绿化,路边不能停车,而是集中停放在簋街周边的近200个停车位。甚至,为了改善卫生,等位客人手里磕的瓜子也换成了玉米片。

  簋街从原先的“脏乱差”变成了模范餐饮街,改造得到周边居民的满意,但商家却难掩失望。方绪虎记得,2017年冬天,簋街很多商铺也遭遇了客流寒冬。客人没办法在街边停车,又失去了烟火气的排队氛围,胡大的生意下降了近50%。“簋街现在干净整洁,但是商业氛围没有以前浓厚了。”他认识的一些商铺老板难以承受赔钱,准备合同到期后就搬走,感慨“簋街不再是过去的簋街”。

  过去自发形成的繁华景象,在政策的反复中被来回拉扯,被很多人批评是夜间经济缺乏活力的根源。但对于管理部门来说,“放任”是不现实、也是无法接受的。如何协调游客与居民、居民与商家、商家与政府之间的关系,考验着城市夜间治理水平。

  朝阳区商务局的一位工作人员曾去上海和成都考察,他明显感觉到,这些地方的“外摆项目”在管理上相对开放。上海夜经济的“外摆项目”已经有一套机制,当地商务局可以协调街道、执法部门,对夜间外摆有规范的准入机制,而北京就没这么容易。

  在新一轮夜间经济热潮中,如何探索更包容的监管方式,成为各地必须面对的新课题。朝阳区商务局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作为“夜京城”的地标之一,三里屯商圈正在进行外摆试点,和过去无序的状态不同,在环保、安全等方面,对外摆商铺有更严格的规范。

  “夜间经济”的发展,有时候也意味着,必须对过去某些治理方式进行重新审视,甚至“回调”。北京市某区商务局对《中国新闻周刊》透露,今年以来专门与各个部门召开协调会,向不同部门解读夜间经济政策,但是起初很多部门并不理解。“有的街道办抱怨,前几年治理‘开墙打洞’,费了那么大力气解决了小商小贩,现在又让他们出来。”几次协调会后,各部门才慢慢理解政策,适当放开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