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南方城市群嘲没有夜生活 北京夜间经济:我太难了(4)
夜市一直是北京夜间经济中缺失的一环,平民化的露天夜市先后被取缔,甚至外地游客最爱打卡的王府井东华门小吃街也被关停改造,露天烧烤更是多年来一直不被允许,平民化的夜生活方式越来越少。硬币的另一面是,夜间高消费成了普通百姓夜生活的拦路虎。北京从来不缺少夜间挥霍的传说,有公众号曾爆料:2016年,王思聪曾在KTV一晚壕掷250万元,有人感叹:“生生地喝掉了一套北京东五环的房子。”
北京市社会科学院城市问题研究所副所长张佰瑞告诉《中国新闻周刊》,过去国内主流经济学和公共政策领域,夜间经济是小众研究领域。一些政策制定者,对夜间经济认识也不全面,常常将夜间经济与酒吧、夜店、大排档这些特定消费符号相联系,甚至还有一些负面联想。
但在某种程度上,酒吧是衡量城市夜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我有故事,你有酒吗?”对很多都市年轻人来说,“喝一杯”才是城市夜生活开始的标志。
酒吧和夜店这种业态,在北京也经历了起伏,三里屯是其中的代表。三里屯第一家酒吧在1995年正式营业,“三里屯北街”这条毗邻使馆区的街道,在短短几年时间迅速火爆。2002年,爆发了一场“三里屯是否该拆迁”的争论,最终产生的“三里屯酒吧街改造工程”,计划将酒吧街和原来已拆迁的三里屯服装市场原址“合并”。不过,这种被规划出来的“秩序感”,并没有太多活力。原来的酒吧消费者很快又在另一条小巷聚集,“脏街”在2005年左右悄然兴起。但很快,三里屯南北两街又开始整改,这一次的定位是“时尚文化街区”,许多刚拿到营业执照的酒吧因为不符合发展定位被迫关门。直到2017年,又一轮大规模整治让“脏街”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
但随着今年以来各地夜间经济的回暖,对夜间经济也经历了再认识的过程。普华永道思略特最新发布的《夜间经济激活城市“FUN”生活》研究报告显示:从国际上来看,夜间经济非常多元。本土化和国际化、传统和潮流、接地气和高大上等多种夜间经济,往往都有各自的市场。比如,纽约作为全球最具活力的经济文化中心和以24小时地铁著称的“不夜城”,夜生活从文化切入,不论是传统中心时代广场和百老汇,还是年轻人聚集的东村和布鲁克林,夜生活内容多元丰富且充满生命力。
国内夜间经济,也开始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势。24小时书店、博物馆、美术馆、Livehouse各类演出市场,开始成为北京深夜消费的主阵地。
晚上9点,赵琦穿过人来人往的太古里南区,闪身进入了24小时营业的三联韬奋书店。相较于外面热闹的街区,书店有点冷清。赵琦住在附近,晚上刚跟家人吵了架,无处可去,只有跑进书店。24小时书店,总能在必要的时候为一些都市夜归人提供心里抚慰。
朝阳区商务局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三联书店在夜间运营,目前还是亏损状态,但更多是出于公共服务角度考虑。为发展夜间经济,朝阳区建设了150个24小时自助图书馆,4家城市书屋,2家街道级图书馆错时延长消费时间。
为响应发展北京夜间经济,国家博物馆从7月28日起,在暑期每周日延长至晚9点闭馆。国博的尝试起到了引领作用,北京自然博物馆、中国园林博物馆、北京郭守敬纪念馆等都加入到了“博物馆之夜”队伍。
在张佰瑞看来,相较于其他城市,北京夜间经济最大的优势在于文化和科技。北京市商务局消费促进处负责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全国没有哪个城市比北京的文化资源更多,北京有160多家博物馆、50多家美术馆、大量公共图书馆、私人图书馆、动物园和各种历史文化景点等,这些都是可待开发的“夜间经济”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