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铁谈城镇化改革:“镇改市”难落地 牵一发而动全身(4)
李铁:从1995年开始的改革到现在基本上都倒退了,但我觉得这个倒退是正常的。本来也没通过法律、通过制度去约束,既然没有镇改市,有些权力我可以下放,也可以不下放。
当年57个试点镇,给它的改革权限已经有不少落实到位了,但是三年试验期到了以后说,不继续实行了。下一届班子领导换了,上面领导也换了,所有的领导都换了,这事就没人再去落实了。
从1995年开始改革到2014年颁布《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年过去了情况依旧。地方的活力还在,发展的势头也好,人口也在不断增长。在一些特大镇也都成立了很多分局,下放了一些管理权限,但是重要的如财政权限大部分都收回去了,这就是因为利益导致的一种结果。要想把它制度化,还得通过彻底的变革。
强镇改革的未来之路
中国新闻周刊:经济发达地区强镇的影响力还会持续增加吗?
李铁:像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那种影响力,可能不会有了。随着未来改革的深化,重新调整了行政区划布局,强镇的活力还会持续发挥作用。但是未来它的工业规模变化不会像过去那样庞大。我们已经注意到在珠三角地区,服务业比重在增加,每年大概不到一个百分点,工业增速以每年不到一个百分点的速度在下降。
下降的原因是进入工业化中后期实现产业替代,服务业的作用会加强,特大镇的工业集聚功能就会弱化。因为2600万外来人口在珠三角地区,特大镇的工业功能弱化了,服务业的作用会增加,城市的作用就会进一步去发挥。
以工业为主导的都市圈发展模式会逐渐由以超大城市或特大城市的中心区向外扩散,向都市圈边缘地区扩散。产业的扩散和外溢会改变全区域的产业格局和城市格局,那时候一些小城市和特大镇将围绕大都市形成星罗棋布的卫星城,这是市场根据产业落地的成本变化引发的空间格局的变化。
中国新闻周刊:我们是否在走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路径?
李铁:有些规律是国际化的,这是不可避免的。城市发展肯定有一个先集中后分散的过程。现在来看,工业和产业向某一个特大城市集中,这种趋势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仍然在持续,但是在局部地区,像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已经开始了产业向周边扩散的过程,就是随着工业化进程逆都市化的一个过程。
逆都市化,就是工业企业离开核心城市,在周边进行布局的过程。同时消费的逆都市化和住宅的郊区化,包括外来人口落户在小城市和小城镇都会相应发生。如何根据这种趋势,调整城市管理政策、行政区划政策,也是一个大趋势。
但是在中西部地区,比如湖北,还在向武汉集中,河南向郑州集中,四川向成都集中,陕西向西安集中。但是到了千万人口以后,它就慢慢地向周边去发展,这是产业空间变化的客观规律。
中国新闻周刊:通过一系列的改革试点,你觉得下一步的突破口在哪里?
李铁:镇改市应该是个大趋势,但是这个突破面临着太多的困难。这需要我们对中国的行政区划调整与未来的城镇化进程结合起来通盘考虑,解决行政管理层次过多、城市管理和区域管理不分、高等级城市行政成本过高、债务过高等问题,必须要发挥行政区划调整的手段,必须要通过降低土地成本、体制成本,并激发最具有活力的特大镇和中小城市的活力,这是一个重要的改革手段。如果我们不能有效运用这个手段,降低发展成本,我们可能会错过最好的发展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