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域天路定格奋斗者群像(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来自一线的蹲点调研)(2)
如今,接力棒交到了第十六任工长唐城手中。这位年轻的“90后”,去年标准化建线期间,在工区连续奋战4个月。女友思念心切,从格尔木市区坐了一个小时车,来到连导航都定位不到的达布逊工区看他。前不久,女友成为新娘,“‘接班人’也有了。”唐城腼腆一笑,眼里充满希望……
【面孔三】
望昆线路车间职工于本蕃——
“13年跑了2.6万公里,相当于两趟长征路”
皮肤粗糙、面孔黧黑,一身宽松厚重脏兮兮的工装——眼前的于本蕃,30多岁的年龄,40多岁的面容……
是高原的阳光和寒风,改变了于本蕃的样貌。这里是青藏铁路冻土地段的起点,海拔4480多米。北望,是巍巍昆仑山口;南上,是可可西里无人区。2006年,“冲着这片神秘”,24岁的于本蕃来到格尔木工务段望昆线路车间。车间21名职工,负责116公里正线区段的维护保养,其中多年冻土地段达49公里。
冻土地段,冬天稳定,夏天变化大。“要靠连续不断的检查整修才能保持正常运行。”于本蕃告诉记者,操作小型养路机械,一天下来,浑身酸软,比在内地干两三天活儿还累……
在望昆线路车间,记者爬上二楼,喘个不停……平原上10分钟的路,高原上要走半小时。日常线路巡检和维护,于本蕃和工友们平均每天要走10公里。“13年跑了2.6万公里,相当于两趟长征路。”于本蕃说。
冻土保护,可以靠散热棒、片石保温护坡技术、片石通风技术,还有垂直于路基的通风管。于本蕃讲起来头头是道。不过,再好的技术,也离不开人的操作和控制。“下大雪,道岔需要及时清理;夏天路基融层变化,防不胜防,检查起来一点不能马虎。”
参加工作十几年,于本蕃的工作地点离家越来越远。他每月回家一趟,每次回到高原,不得不重新适应缺氧、低压的环境。艰苦的环境、辛勤的付出,于本蕃无怨无悔;由于事迹突出,他荣获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面孔四】
拉萨市色玛村村民巴桑旺堆——
“我们想帮更多人走向幸福”
“黄昏我站在高高的山岗,看那铁路修到我家乡……”
色玛村村民巴桑旺堆没想到,唱着唱着,铁路真的修到了家门口。
西藏拉萨市堆龙德庆区乃琼镇色玛村,村民祖祖辈辈种青稞、养牛羊。2006年青藏铁路通车,他们从田间抬起头来,组建物流公司、运输队、家庭旅馆……2015年,色玛村村民全部脱贫,人均年收入超过1万元。
巴桑16岁就踏上了打工路,后来用攒下的辛苦钱贷款买了一辆大客车跑客运,途中认识了现在的妻子张白娥。
来自陕西的妻子每次讲起内地的铁路,巴桑都羡慕不已……2001年,青藏铁路二期工程修建的消息传到村里,夫妻俩一合计,贷款买了一辆装载车,参与到铁路建设中……从那时起,色玛村许多村民都吃上了“铁路饭”……
2010年,巴桑注册成立了色玛运输物流有限公司。如今,公司已拥有42台大车和11台小车。“我们村离西货站近,各类工程很多,公司的车都是村里的,去年每辆车平均收入14万元。”巴桑说。
最近,巴桑又拿出400多万元建了一座家庭旅社,“这里人流量大,开旅社很合适。”巴桑决定所有工作人员都从村里招,还打算开个茶馆,让公司驾驶员的家属当服务员,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是铁路带给我们幸福生活,我们想帮更多人走向幸福……”巴桑笑着说。
《 人民日报 》( 2019年06月20日 06 版)
(责编:白宇、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