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一路向海,“湾顶”谋变
原标题:广州:一路向海,“湾顶”谋变
新华社广州7月30日电题:广州:一路向海,“湾顶”谋变
新华社记者徐金鹏、周强
摊开A字型的珠三角地图,跨过港珠澳大桥,掠过虎门大桥,直至南沙大桥,俯瞰粤港澳大湾区,广州就位于湾区之顶,处于地理几何中心。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广州东进南拓,一路向海,将城市建成区推向了珠江入海口,实现了从滨江城市到滨海之都的历史性跨越。如今,广州再出发,向大湾区科创高地进军。
变轴:经济结构持续优化
北起越秀山,经过中山纪念堂、人民公园、海珠广场,南抵珠江边,一条近3公里长的城市传统中轴线,见证了广州2200多年的历史变迁。
“越秀是广州建城2200多年从未偏移的城市中心。”越秀区委书记王焕清说,“越秀就是这座老城市的根与魂。”
新中国成立后,在快速的城市变迁中,一批批工业区向城市周边蔓延,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黄埔港的建设,牵引着广州沿着珠江北岸不断向东发展。
广州城市空间结构演化在1987年迎来关键节点。借助六运会的举行,广州建设了大型体育赛事场馆——天河体育中心,进而带动了天河新城区的迅速发展。
如今,从天河路商圈到珠江新城,已成为整个广州经济、金融、商务活动的新中心。在羊城之巅,高耸入云的广州塔引领着新中轴线上的建筑群落,相对而立的东塔和西塔,犹如广州的新门户,花城广场则成为新的城市会客厅。
天河区委书记林道平说:“‘变轴’背后是广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城市调整经济结构、辐射带动区域发展的战略转型。”
广州坚持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三次产业结构持续优化。2017年,第三产业比重首次突破70%,形成汽车、电子、石化、电力热力、电气机械等5个产值超千亿元的工业行业。
“变轴”为老城区抽疏换挡赢得空间。作为广州的老工业区,位于海珠区的工业大道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汇聚了30多家大中型造船、造纸、钢铁和机械制造工业企业,撑起广州工业半边天。随着城市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的调整,这些企业大多已外迁。
“工业大道再无工业,曾经的旧厂房、集体旧物业正在变身为科创园区。”海珠区委书记马正勇说,“通过推进空间再生产、产业再导入,为城区注入‘抗衰老’的良药。”
“双轴”并存,在世界超大型城市也是少有的。传统轴线通过改造提升,依旧生机勃发,与活力十足的现代轴线交相辉映。
向海:开放永不止步
长期以来,受行政区划和地理条件的限制,广州城市空间一直向北、向东发展,形成了沿白云山和珠江发展的“L”形空间结构。
“广州西部紧邻佛山,向西扩展受到抑制。”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院长涂成林说,“番禺曾长期处于市区范围之外,在用地上难以统筹安排,向南拓展受到限制。”
2000年,花都、番禺撤市设区,解决了城市空间发展的门槛。同年,广州首次提出了“南拓、北优、东进、西联”八字方针。
“这是一次影响深远的决策部署。”涂成林说,“广州从此跳出了‘云山珠水’为基础的狭小地域,一个沿珠江水系发展的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型城市结构逐渐形成。”
大门南开,琶洲会展中心、国际生物岛、大学城一个个功能空间相继崛起。得益于2010年广州亚运会的举行,亚运城更是成为广州南拓轴上的一个控制性节点工程,南拓从此一往无前。
然而,因海而兴的广州城市建成区,在历史上始终与大海有“一步之遥”。
南沙区的出现填补了历史遗憾。2005年,雄踞珠江四大出海口的南沙区正式成立。经过10多年的发展,曾隶属于番禺区的南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日益羽翼丰满,逐渐成长为广州的城市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