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稳健前行】当我们谈论“民主”时,在谈些什么?(2)
如何跳出执政者“兴勃亡忽”的“历史周期律”?毛泽东早在1945年的延安窑洞里指明路径:民主。党的十八大报告再次重申:“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
十八大以来,党内民主更加广泛。《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进一步规定:中央委员会、中央政治局、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和党的各级委员会作出重大决策部署,必须广泛听取各方面意见和建议,凝聚智慧和力量,民主决策;必须尊重党员主体地位、保障党员民主权利,落实党员知情权、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坚持党内民主平等的同志关系,党内一律称同志;畅通党员参与讨论党内事务的途径、健全党内重大决策论证评估和征求意见等制度、规范党员负责任地检举揭发的范围与程序……
无论是落实“八项规定”、纠正“四风”,还是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的每一项活动都和加强党内民主相织相融,互为促进。
打铁还需自身硬。长期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要实现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永葆执政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外修“生态”:协商最大公约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是个新事物,也是个好事物。党内民主的“内功”之外,中国共产党还以协商寻求全社会最大公约数,以实现人民民主的良好“生态”。
“民惟邦本”“君子参政”。回顾70年前,中国共产党为何能打赢与蒋介石的人才争夺战?一边是蒋介石高官厚禄加飞机接送的“抢救大陆学人计划”,一边是中国共产党在“五一口号”中疾呼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各社会贤达迅速召开政治协商会议,讨论并实现召集人民代表大会,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无数仁人志士坚定地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协商民主是实现党的领导的重要方式,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独特优势。
十八大以来,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并在党的历史上首次系统规划了政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以及社会组织协商等七种主要协商渠道,将协商民主全面嵌入党和国家治理的重大决策过程和日常治理过程。
在七种主要协商渠道中,政党协商备受关注。事实上,为充分发挥参政党的作用,中共中央每年至少召开四次党外人士座谈会,由中共中央总书记主持协商。扶贫攻坚、教改医改、“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等重大国策,都饱含他们的成果和贡献。
在政协协商方面,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于2013年重启的“双周协商座谈会”肇始于1950年。此番重启被政治观察者解读为中共积极推进“协商民主”的重要信号,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构的意义不可小觑。
真的民主,让人民有获得感
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是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把这个标准放诸民主建设,则可推论出真的民主必能让人民有更多获得感。
公允地讲,这绝非易事。
以扶贫为例。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农村贫困发生率从97.5%降至1.7%,7亿多贫困人口摆脱绝对贫困,被世界银行前行长金墉称为“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事件之一”。即便这一件“最伟大的事件”,在实践中亦曾有过“两张皮”现象:花了很大的精力去发动群众“扶贫攻坚”,还是有些群众不甚满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