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路正宽山村展新颜

光山新闻网 林晓舟 2019-09-09 20:09:49
浏览

脱贫路正宽山村展新颜

 

  数据来源:交通运输部、国家统计局
  图①:河南光山县大力发展羽绒产业,打造扶贫车间带动贫困群众增收。
  杜 青摄
  图②:精准脱贫实施以来,四川马边彝族自治县的面貌焕然一新。
  何 卫摄
  版式设计:郭 祥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扶贫事业实现历史性跨越,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贫困群众最关心的增收难、就医难、行路难、吃水难、上学难等难题得到了较好解决,贫困群众的生活越来越踏实,贫困地区的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就业增收尝甜头

  讲述人:湖南省武冈市双牌镇白竹村贫困户刘时坤

  我在扶贫车间务工,不仅在家门口就能上班,每月还有1000多元的收入呢。

  眼前这一切,过去想都不敢想!生活在山沟沟里,一年收入不到1000元。一方水土难养活一方人,村干部劝我们,搬到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小区,换个活法。

  刚开始,我一口拒绝,原因很简单:虽然山里的日子苦,但好歹能挣口吃的。搬出去后,吃要钱、穿要钱,我一没工作二没技能,怎么生活?

  村干部说,对我的烦心事,他们早就考虑好了。市里引进企业,在安置小区开办就业扶贫车间,专门解决就业问题。听到这里,我动心了:在穷山沟里苦了大半辈子,搬出去,没准真能打开幸福生活的大门。

  去年9月,我搬进安置小区,一室一厅,水电方便,家具设施齐全,温馨又舒适。经过短期培训,我进入车间,负责组装箱包。现在我已经是熟练工了。上了60岁,找到一份稳定工作,再也不用为生活发愁了。

  (本报记者  王云娜整理)  

  记者观察

  在武冈市,这样的扶贫车间有79家,平均每人每年增收超过1.8万元。“企业+扶贫车间+贫困户”的运行模式,真是解决了贫困群众的大难题。

  脱贫最直接有效的措施就是增加贫困群众收入。各地精准施策,对症施策。有的引进龙头企业,建立扶贫车间;有的发展特色产业,建立多种利益联结机制;有的鼓励返乡创业,为农民提供更多就近就业机会。这些年来,贫困群众的增收步伐加快,增收渠道更加多元,越来越多的贫困户凭着勤劳的双手摘掉了“穷帽”。

  

  路通带来百业兴

  讲述人: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三合街道拉揽村第一书记马玉飞

  初到拉揽村,令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路。这里群山环绕、沟溪纵横,大部分老乡都分散居住在山腰上。尽管离县城只有10多公里,由于山路崎岖,要折腾5个多小时。更苦的是孩子们,上学翻山越岭,不少人刚小学毕业就辍学了。

  路不通,致富也成了奢望。村里一直种葡萄,大家辛辛苦苦操劳一年,迎来大丰收。可因运输不便,葡萄常常“飞”不出大山。这个以水族、苗族为主体的村庄,到2015年,贫困发生率仍然高达36%。

  两年前,贵州启动农村“组组通”硬化路三年大决战,拉揽村借着“春风”,累计投入1290余万元,修建了21.5公里硬化路和产业机耕道,基本上解决了出行难题。如今,老乡们出门办事,一溜烟工夫就能到县城。

  一路通,百业兴。脱贫产业发展得有声有色。土特产品一车车运出大山。解决了“行路难”,拉揽村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村民们有了稳稳的幸福感。

  (本报记者  程  焕整理)  

  记者观察

  通了出山路,就能打通致富路,拉揽村的故事再次印证了这个道理。贫困地区,往往区位条件不佳、自然环境较差,基础设施薄弱,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