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经济带为什么不搞大开发?(2)
在重庆云阳县,“冬天被水淹,夏天成荒坡”的岸边消落带,已经被33公里长的环湖绿道替代。54万亩长江生态屏障区,覆盖“一江四河”两岸、延绵670余平方公里的绿色生态屏障,既保护了生态,也给市民增添了绿地公园。
湖北宜昌段200多公里的长江岸线上,曾经分布着总长上千公里的沿江化工管道,并形成宜昌第一个产值过千亿元的产业。2016年,宜昌痛下决心,向“化工围江”宣战:沿江一公里范围内化工企业三年全部“清零”。如今,滨江公园内松树、梅花、文竹随处可见,绿草红花交相辉映,成为市民茶余饭后的休闲新去处。
在长江与黄浦江的交汇口,从上世纪60年代起,因战备和生产需要,上钢五厂炼钢产生的大量废钢渣回填形成了炮台山。如今,这里已被改造为郁郁葱葱的湿地公园,成为候鸟们迁徙路上的驿站,越来越多的市民更加直观地感受到“绿水青山”带来的巨大价值。
长江生态:从“大开发”到“大保护”
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承载着中国人特殊的文化记忆与情感。上世纪80年代,一部《话说长江》曾在央视创下40%的收视纪录,一曲《长江之歌》唱红大江南北。
那是全国上下奋进拼搏、向大自然要发展的年代,垦良田、盖厂房、建码头……解放的生产力,遇上资源丰富的长江,造就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先行军。
6年时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水稻产量,从1978年的6301.5万吨猛增到1984年的8419.8万吨,增长率为33%。20世纪90年代初期,随着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产量1996年首次站上9000万吨的台阶,占据全国总产量的半壁江山。
1990年,以上海浦东开发开放为标志,长三角地区率先跨入充满活力、引领全国经济增长的新时期。苏南乡镇企业、浙江民营企业、苏州等地的工业园区先后崛起,不断推动产权制度改革与开放的边界,源源不断释放出经济增长的动能。到2000年,长三角地区GDP占全国的比重升至16.3%,成为中国经济高速发展的代表。
如今,长江经济带人口和经济总量均超过全国的40%,进出口总额约占全国40%,成为我国经济重心所在、活力所在。
然而,对自然资源的开发终有极限,重复建设、产业同构、无序竞争……土地与岸线资源的投入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率越来越低。与此同时,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形势也愈发严峻。
宋永会向人民网记者介绍,长江经济带污染物排放量大、强度高,废水排放总量占全国的40%以上。风险隐患多,重化工企业密布长江,偷排现象仍有发生。排污口与饮用水取水口交错密布,饮用水安全保障压力大。长江流域磷矿采选与磷化工产业快速发展,磷肥制造企业占全国的93%,总磷成为长江首要污染因子。此外,湘江等流域区域重金属污染问题不容忽视。
受此影响,长江鱼类生物完整性指数多年来总体呈下降趋势,受威胁的鱼类数占鱼类物种总数的27.6%。刘焕章向人民网记者介绍,上世纪末,白鳍豚的功能性灭绝成为长江水生环境恶化的象征。现在,越来越多的水生动物正在步其后尘。比如另一种大型水生动物白鲟,也已多年难觅踪迹。
永远“面带笑脸”的江豚种群也极度濒危,仅呈碎片化分布;中华鲟繁殖群体规模由1972-1980年1727尾下降至目前约20尾,且自然繁殖活动出现不连续趋势。
“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前提是坚持生态优先。”2018年4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武汉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时指出,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逐步解决长江生态环境透支问题。
包存宽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长江经济带发展要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是长江流域环境保护的第二个关键点。
修复长江生态,这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清的生产生活环境,已成为中国人的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