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卓越天更阔(长三角见证高质量发展·上海篇(下))(3)
俯瞰黄浦江两岸,创新鼓点密集敲响,这里正成为集聚全球创新资源的“强磁场”,成为创新成果的“原产地”。在中国科技的“领跑、并跑、跟跑”新格局中,上海贡献了约1/9的“领并跑”技术;上海的国家高水平科技奖、一类新药研发创制数量均占全国1/3。
勇创新机制——
破梗阻解难题,厚植创新沃土,让改革驱动新引擎
创新是发展的新引擎,改革是创新的点火系。
作为“先行者”的上海,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向体制机制发力——率先开出全国第一张投资管理领域负面清单,率先打造“一网通办”政务服务品牌……前不久,在全国复制推广的36条创新改革举措中,“上海经验”占到了1/4。
——打掉“拦路虎”,让创新大道畅通起来。
新药研发是全球公认的高风险、高难度领域。为什么国家每批准3个一类新药,就有一个来自张江?答案是:制度改革的“临门一脚”。
“上市许可与生产许可‘解绑’,创新更有活力了。”和记黄埔医药(上海)有限公司副总裁王清梅深有感触,领到全市首张增加“药品委托生产”经营范围的执照,解决了创新药上市许可难题,公司研发的国内首个抗结直肠癌新药“呋喹替尼”,上市速度比计划快了不少。
“我的科研我做主。”如今在张江药谷,从药品临床研究到新药筛选,再到安全性评价等,都可以一站式解决。
深化“放管服”改革,上海破梗阻、解难题,企业办事环节平均压缩了1/3,办事时间平均压缩了一半。
——破除“玻璃墙”,让沉睡的资源醒过来。
一边是科研院所的成果束之高阁,一边是企业苦苦寻觅新技术,如何打破制度障碍?
今年3月,上海出台“科改25条”,为科研人员放权赋能,让“锁在柜子里”的成果“转”起来。
“将论文变成生产线,这是我们科研人员的梦啊!”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吴相伟,迎来了新的“激情岁月”。他所在的研究团队创新活力迸发,攻克了国际领先技术,并在嘉定建成国内首条高集成度的自动化钠镍电池批量化生产线。
——搭建新平台,让创新人才活起来。
创新,归根到底要靠人才。可以说,谁拥有一流创新人才,谁就拥有未来的主导权。
矢志创新的上海,求贤若渴,用“放大镜”找短板,参照系是伦敦、巴黎、纽约、东京……以这样的态度“筑巢”,“凤凰”焉能不来?
“我能成为上海新市民,受益于人才政策。”罗氏制药中国总裁周虹告诉记者,2017年上海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新政,她递交了申请,短短2个月就获得了外国人永久居留身份证。
如今,在沪工作的外国人达21.5万人。连续7年,上海在“外籍人才眼中最具吸引力的中国城市”评选中拔得头筹。
在记者走访的许多科技企业中,创始人们不约而同地提到:“最看重的是上海的人才环境。”
走进浦东新区国际人才港办事大厅,留言板上贴满各种颜色的留言条:“很酷的地方,很赞的工作人员”“服务优秀给5星”“服务人员有耐心,我喜欢这里”……
“我们用‘店小二’的服务温度,打造人才之家。”浦东新区区委组织部副部长戚玉霞介绍,人才港还具备公共客厅、培训中心、创新交流、科技服务等功能。想了解前沿技术,可参加青年人才创新论坛;想获取投资信息,可参加科创板投融资服务沙龙……
上海先后出台“人才30条”“人才高峰工程行动方案”等,更积极、更开放、更有效的海内外人才政策,正加速把这里变为一流人才创新创业的沃土。
整合产业链“上下游”,杨浦区把创新成果融进各个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