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的“菇老师”(爱国情奋斗者)
顾昌华在工作中。
资料图片
7月,贵州梵净山。贵州省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教师顾昌华,带着学生们在深山老林里找桑黄,药用菌中的“黄金”,一种名贵的中药材。听当地村民说,山里有棵树龄300多年的老桑树,有人曾在那里采到桑黄。
顾昌华今年55岁了,这时节的毒虫瘴气厉害,关节炎和颈椎病又犯了,有人劝她,她却没放在心上。“哎呀,这里有!”老桑树下,顾昌华喜出望外,“我们带回实验室去进行分离纯化,争取人工培育出桑黄!”
这就是贵州大山里的“菇老师”——全国教书育人楷模、教授、高级技师顾昌华。从教33年,她培养职业院校毕业生5000余人,指导帮扶当地发展食用菌产业1100万棒,累计实现产值9000万元,辐射带动1000多名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不负自己的三尺讲台
“食用菌装袋,要严格按照操作规范,一步也不能错!”实践课上,顾昌华来来回回,逐个给学生打分,“你现在接种不成功,一两块钱的材料浪费了没关系。可将来要当农业技术指导员,指导农民一种就是二三十万袋,出了问题,那损失可就大了!”
“不负三尺讲台”,是顾昌华22岁当老师时给自己提的要求。她要对学生负责,对这些未来的农技指导员负责。“三分栽、七分管,一次责任心不到位,杂菌就来了,菌袋污染了,就前功尽弃。”一届届学生,都听过“菇老师”这句话:“科学容不得半点含糊。”
顾昌华有耐心,一次教不会,就再教一次;理论太艰涩,就把理论融进实验里。讲花卉生产,顾昌华要求每个学生至少养五六盆花。期末考试,顾老师“看花打分”,分数占技能考核成绩的50%,学生们每堂课都不敢懈怠。“那些平常不爱上课、不爱动手的,也被调动起了积极性。”顾昌华还要求学生详细记录制棒、养棒、出菇、采菇过程,学期末制作PPT汇报。
期末时,全班几乎都通过过程性考核。更令顾昌华欣慰的是,有名当初课上不积极的学生,主动申请暑假留校,“继续我的食用菌管理项目。”
带动更多人学农爱农
“这是灵芝,这是羊肚菌,这是大球盖菇……”铜仁职业技术学院梵净山食药用菌标本馆里,陈列架高至屋顶,足足有90多种野生菌标本,仅浸泡标本就有200多瓶。
“每一朵野生菌都是宝贝!”5年来,顾昌华带领团队成功分离试种了10多种野生羊肚菌菌株,目标是选育优良菌种。目前,团队向农户提供平菇、香菇等优良菌种,比常规品种产量提高10%以上。
选出好苗子,带出好队伍,把科研的接力棒传下去。2013年起,顾昌华在青年教师和学生中组建起“食用菌菌种繁育技术服务团队”,她期待通过产学研结合,培育出更多高素质技能人才。
“顾老师,新品种培育失败了,几个月的努力付诸东流。”有一天,收到团队成员、学生徐松发来的消息,顾老师回信:“科学研究的道路从来不是平坦的,我们只有百折不挠,才能追寻并且靠近真理。”
在她的带领下,一支队伍慢慢成长起来。“我想带动更多人学农爱农、更好地服务农业。”
顾昌华教过的孩子,有的成为农技专家,有的成为基层干部,有的升入更高学府。“我最珍视的,就是他们能够更好地成长成才!”
帮农民“学生”增收致富
“被污染的菌棒随意堆放,很容易相互传染。”在铜仁万山区敖寨乡中华山村的一个香菇大棚里,顾昌华说:“被污染的菌棒要么烧掉,要么深埋。”
除了校园里的孩子们,顾昌华还有很多农民“学生”。她的另一个身份,是贵州省优秀科技特派员、铜仁市食用菌首席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