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群众家门口收集立法发起(履职故事)
“最近一年来,我先后参与了民法典、社区矫正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11部法律草案的意见征询。”全国人大代表、上海市长宁萍聚工作室党支部书记朱国萍谈起履职经历,如数家珍。
2015年7月,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确定了她所在的上海市长宁区虹桥街道作为基层立法联系点。截至去年12月,共有1900余人次直接参与30部法律的意见征集,朱国萍组织归纳整理各类意见建议509条,其中25条建议被不同程度采纳。
朱国萍对参加民法总则的意见征询活动印象深刻。民法总则草案二次审议稿中有这样一条:“无具有监护资格的人的,监护人由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到基层立法联系点来听意见时,朱国萍提出,居委会人少事杂,直接照顾无自理能力的老人和小孩,万一出事怎么办?后来,这条规定被改为,没有依法具有监护资格的人的,监护人由民政部门担任,也可以由具备履行监护职责条件的被监护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担任。
2019年8月,国外立法机构代表团一行到萍聚工作室全国基层立法联系点联络站参观,亲身感受到中国民主立法的浓厚氛围,其中一位代表团成员特地通过翻译告诉朱国萍:“没想到你们代表的联络办公室不藏在深宅大院,也不设在办公楼里,就这样敞开式地设在马路边,连个门卫室都没有,行人来来往往,可以随意进出。”
“没错,这就是我们的民主,这就是我们人大代表与老百姓之间的‘零距离’!大家走过路过,就知道法律在身边,代表在身边。”通过萍聚工作室,朱国萍敞开大门倾听群众的声音,遇到有法律条文征询意见时,召集周边的居民和相关单位负责人、专家学者等讨论法条,大家畅所欲言、建言献策。她再把这些建议梳理汇总,带到征询会上。
“我留意到,通过参加立法意见征询,群众的法治意识也增强了。比如,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居民都能主动执行防控措施。同时,还积极参与协商,通过制定居民公约的方式加强疫情防控,确保各项防控措施在社区落到实处。
“对于垃圾分类、电梯加装等民生实事推进中遇到的问题,居民们能用法治思维来商量和解决。”朱国萍说,群众在参与立法的过程中,走出了家门,敞开了心门,变被动为主动,以“主人翁”的姿态更积极地参与社区治理,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更有活力、更有温度了。
“立法走入寻常百姓家,离不开全国人大代表的上联下达。我将继续传递好基层的声音,多讲老百姓的真心话,为中国民主法治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朱国萍说。
《 人民日报 》( 2020年06月04日 18 版)
(责编:白宇、岳弘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