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年度策略出炉:A股明年净流入资金7000亿 市场仍处于上行通道

光山新闻网 admin2 2020-11-17 00:00:00
浏览

  炒股就看金麒麟分析师研报,权威,专业,及时,全面,助您挖掘潜力主题机会!

  A股明年净流入资金7000亿!中信年度策略出炉,市场依然处于上行通道!明年GDP增速或达到8.9%

  时值年末,各家券商都陆续召开年度策略会,对明年宏观经济和A股走势进行预判分析。

  11月17日至20日,中信证券2021年资本市场峰会在深圳召开。在首日的主论坛上,包括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在内的多位研究人员,对中国十四五规划、宏观经济、地缘政治、A股策略进行深度剖析,逾五千名机构投资者到现场聆听大会。

  A股策略被视为“炒股手册”,素来最为市场所关注。中信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秦培景表示,A股当前依然处于中期上行通道中,预计明年A股将经历慢涨“三部曲”,其中从跨年到明年二季度建议配置顺周期品种,包括可选消费、工业板块等;明年二季度中至三季度建议增配大金融和必选消费;明年四季度开始,科技板块和医药的相对配置价值将会提升。据其分析,明年A股预计净流入资金7000亿元,公募、外资为主要增量资金来源。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对2021年中国宏观经济进行展望,他预计2021年中国经济增长将达到8.9%,这主要是由于2020年较低基数所致(预计增速约2.1%),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将来自消费和制造业投资,预计2021年消费对总需求的贡献将明显提升。预计2020年为应对疫情出台的临时性、阶段性的特别举措可能将在2021年适度退出,包括赤字率下调,不再发行特别国债等,货币政策可能回到中性“相机扶择”的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中信证券总经理杨明辉出席论坛并致辞,他表示,“十四五”期间,中信证券将推动公司业务的全省市覆盖,助力重大区域战略推进。

  中信年度策略:A股处于中期上行通道

  2019年11月份,中信证券首次以全新策略框架对A股走势进行立体研判,提出A股在2020年迎来2-3年中期上涨的起点,其中二、四季度行情表现较好,二季度科技和消费领涨,四季度工业和金融全面启动。“市场后续走势基本符合我们的判断,A股当前依然处于中期上行通道中。”中信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秦培景在2021年A股投资策略演讲中表示。

  中信证券预计明年A股将经历慢涨“三部曲”,具体节奏和配置建议如下:

  从跨年直到明年二季度中是第一阶段轮动慢涨期,在此期间,国内基本面明确修复,中美博弈处于真空期,宏观货币环境偏松,政策事件密度高,市场上行动能较强。建议坚持配置顺周期品种,包括可选消费和工业板块,并兼顾半导体、生育政策等主题;

  明年二季度中至三季度是市场整体处于平静期,在此期间,基本面预期上修已比较充分,内外货币政策正常化成为关注重点,全市场注册制改革落地,市场相对比较平静。建议增配大金融和必选消费,主题方面可以关注新能源、国防安全;

  明年四季度开始是第三阶段共振上行期,期间,发达经济体基本走出疫情阴霾,国内基本面增速放缓,内外循环充分修复,全球权益市场正向共振。科技板块和医药的相对配置价值将会提升。

  紧扣景气轮动配置,兼顾政策催化主题。在轮动慢涨期,建议坚持配置顺周期品种,并兼顾“十四五”相关主题。内外基本面预期强化的大趋势下,顺周期是最重要的主线,其中可选消费、工业板块有明显的增配价值。另外,可以兼顾“十四五”规划中有望先落地的半导体、生育政策等主题。在平静期中,建议增配大金融和必选消费;主题方面,二季度可以关注新能源与国防安全。随着下半年市场逐步从平静期切入共振上行期,长期成长潜力更大的科技板块、以及估值消化并处于盈利增速拐点的医药相对配置价值将会提升。

  相比其他卖方研究报告笼统预判后市的推荐品种,中信证券研究明确每个季度的投资品种,让市场耳目一新。所谓全新的策略框架,就是在传统研究框架的基础上,加入了量化和行为金融分析,将基本面、政策、流动性、海外因素、投资者行为等因素对A股市场各季度的大势影响程度进行打分,并加权计算每个季度的“市场动量”得分,综合考虑每个季度五大类行业的相对吸引力排序,得出每个季度的主推品种。

  A股明年预计净流入资金7000亿元

  秦培景表示,2021年A股策略报告进一步优化了策略分析框架,整合了宏观、产业、政策、主题四大策略体系,同时采用了量化和行为金融的方法论,系统展望2021年的A股投资机会。研报显示,本期策略报告共有9 名分析师参与撰稿,覆盖策略、政策、海外、产业等多个领域。

  从宏观来看,欧美经济缓慢修复,中美博弈趋于缓和。海外疫情季节性反复的影响有限,预计明年上半年疫苗大规模接种,全球疫情逐步得到控制。欧美经济在刺激政策的支持下,明年二、三季度恢复弹性较大。美国大选结果难有反复,预计明年年初拜登主政后的首要目标在疫情防控和财政刺激。中美博弈整体趋于缓和,预计明年上半年是中美博弈真空期,下半年拜登的对华政策框架更明朗,科技上仍会保持压制的态势,但金融和地缘方面冲突的概率很低。

  从产业来看,A股盈利明确好转,打开行业轮动空间。国内经济已从疫情冲击中快速恢复,A股基本面明确好转,预计2021年中证800的盈利增速将从2020年的-2.8%回升至14.7%;其中金融和非金融板块的增速分别是8%和24.9%,后者将达到近年来的最高水平。节奏上,非金融板块2020Q4-2021Q4五个季度的同比增速预计分别是31%/100%/13%/17%/14%;剔除一季度基数效应导致的高增速,本轮盈利复苏周期的高点在明年三季度。结构上,消费电子带动下,TMT板块今年四季度盈利增速预计将达到54%的高点;工业和消费等顺周期板块则是跨年的主要看点,其中工业板块量价齐升下在明年一季度有望超预期。预计明年市场对基本面的预期先升后降,预期的顶点出现在上半年。

  从政策面来看,货币财政回归常态,规划落地催化主题。明年国内常规政策将由宽松逐步回归常态:货币方面,政策整体稳健并灵活适度;财政方面,预计预算赤字率保持在3%左右,专项债额度约3.75万亿。以2035年远景目标为基础的“十四五”规划将在明年“两会”后落地,成为重要看点。其需求端重点在于通过改革与开放推进“大循环”发力,供给端通过产业政策、区域战略、资本市场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其中,预计一季度科技中长期发展规划、人口政策会优先出台;其它细分领域规划将在后续逐步落地。资本市场改革继续突进,预计今年年底前退市改革、减持新规、外资持股上限放开都会落地,明年上半年全市场注册制相关规则将出台。

  从流动性来看,外部流动性依然宽松,国内流动性整体稳健。明年海外流动性整体宽松,欧美日央行扩表主要集中在上半年,预计四个季度规模为8100/7300/3900/2600亿美元。预计美元指数先弱后强,在明年三季度达到88左右的底部,人民币兑美元先强后弱,拐点也在明年三季度,达到6.3左右。海外资金稳步增配中国的趋势不变。明年国内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预计主要以逆回购+MLF+结构性工具维持银行间流动性合理充裕,为了对冲资管新规过渡期截止的波动,下半年可能相机宽松。预计长端利率先稳后降,10年期国债收益率在明年一季度高位震荡,其后将缓慢下行,全年区间2.6%—3.2%。

  明年A股预计净流入资金7000亿元,公募、外资、保险是主要的增量资金来源:首先,银行理财产品处于换轨阶段,渠道在权益类公募产品发行上依然积极,预计全年净流入8000亿;第二,海外权益基金在A股配置偏低,在人民币升值以及没有新的指数纳入的前提下,北上资金仍会增配A股,预计净流入2000亿;第三,资管新规下,银行理财加速向理财子转移,间接提高权益配置,预计理财子权益净流入800亿,保险权益配置跟随保费稳定增长预计带来资金净流入2000亿;第四,私募和游资跟随市场趋势,预计也将呈现净流入态势。

  与此同时,产业资本减持和IPO是主要的资金分流渠道。一方面,产业资本基于较大的解禁规模继续净减持,但诸多一级半资金也会流入托底,预计全年净流出3000亿元;此外,全面注册制逐步落地,预计全年IPO的资金分流为4000亿。综上所述,预计2021年A股资金净流入规约7000元,四个季度分别为3000/2200/750/1050亿元。

  宏观展望:明年GDP增速或达8.9%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诸建芳发表了《2021年中国宏观经济展望》的主题演讲。他预计2021年中国经济增长将达到8.9%,似乎“过高”的增速主要是由于2020年较低基数所致(预计增速约2.1%),如果将2020—2021年平均起来看,两年的几何平均增速约为5.4%,基本符合中国当前的潜在增长水平,也比较好地恢复到了疫情前的水平。

  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将来自消费和制造业投资,这正是结构优化、内需驱动的客观呈现。在经济运行逐步回归常态之后,随着居民收入和预期的恢复,2021年消费对总需求的贡献将明显提升,中国消费驱动型经济特点更为明显。

  2020年预计中国是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2021年中国可能是增速最高的主要经济体之一,中国有望持续发挥着全球经济恢复“发动机”的作用,新冠疫情期间中国经济增量对全球的贡献比例甚至超过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时期。

  预计2020年为应对疫情出台的临时性,阶段性的特别举措可能将在2021年适度退出,包括赤字率下调,不再发行特别国债等,货币政策可能回到中性“相机扶择”的状态。

  疫情打乱了本应从2020年开启的“库存周期”的节奏,但并没有实质性破坏经济运行的周期性特点,预计2021年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将来自消费和制造业投资,而这两者的逐渐恢复也预示着3年左右的短周期可能逐步进入中后期。

  需要关注的是,海外疫情对全球经济的负面影响可能会因为疫苗的应用而得到明显减轻,这种情形发生在2021年下半年的概率更高,因此2021年在三、四季度海外需求加快恢复的基础上,有望带动中国四季度的经济增长出现环比小幅抬升。

  2021年是中国实施“十四五”规划以及2035年远景目标的新起点,中国将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双循环”新格局,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首先为五位一体的要素市场改革,以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市场化改革,促进全要素生产率提升。其中,资本市场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显著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更好支持科技创新型企业发展;数据要素改革是顺应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客观要求,增强科技的自立自强和对数据等新生产要素的挖掘,将带来创新能力的显著增强。

  第二,“十四五”期间,预计数字经济与传统产业进一步渗透和融合的过程将加快,成为创新发展战略的着力点。数字经济将赋能第一产业,打造安全高效的智慧农业;第二产业将在新基建的建设下,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坚定不移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网络强国和数字中国;规模不断提升的同时,现代服务业也将更加注重质量,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将继续提升,并且在数字经济的整合下,生产性服务业将成为二、三产业融合的入口,“大而全”的平台型企业与“小而美”的定制需求型公司有望携手共同发展。

  第三,以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成渝等为代表的城市群将承载更多的人口和经济总量,形成经济发展的多个增长极。

  第四,形成全球最大最活跃的消费市场。未来,“四类人群”将主导我国消费,分别为5.6亿中产队伍、约3亿的老龄人口、1.8亿“90后”、数量庞大的“00后”和“10后”。这四类人群鲜明的消费特点将引领数十细分行业长足成长。线上消费、服务消费、“智慧生活”等将成为主导的消费业态和消费生态。

  第五,构建更高水平开放格局。“双循环”绝不是自我封闭,未来的对外开放应该是多维度、全方位的,不仅包括货物贸易领域也包括服务贸易领域,还包括对内对外投资。

  债牛回归,预计利率前高后低

  中信证券FICC首席分析师明明对2021年大类资产配置进行深入分析。他认为,国内经济基本面和政策回归常态,债务周期进入下半场,金融周期向下、“紧信用”压力显现,预计利率前高后低,建议积极布局。信用债关注估值分化带来的趋势性机会,在信用分层的环境下抓住更多中高等级品类,同时对少数中低等级进行基于个体层面的价值挖掘,需根据负债稳定程度制定对应策略。可转债进入节奏与alpha并重的阶段,从享受权益市场盈利修复逻辑下的红利,逐步转为重视防御特征下的策略思路,转债波动率策略可能重回舞台。

  就利率债而言,随着经济内生增长动力的逐步修复,国内经济增长料将回归常态,基数效应下预计2021年国内经济增长将呈“前高后低”走势。2021年全球主要经济体或仍将呈现边际修复的态势,但海外经济的修复过程存在多项隐忧,经济复苏速度或仍将较为缓慢。随着各项政策回归常态、地产融资政策边际收紧,明年社融同比增速大概率落至11%-12%区间,加之低基数影响下的经济高增长,债务周期将进入下半场。预计随着通胀压力缓解、金融周期向下的“紧信用”问题逐步凸显,货币政策和监管政策或转向边际偏松,基本面和政策面环境对利率更为友好。预计2021年利率前高后低,十年期国债到期收益率中枢在2.6%~3.2%之间。

  信用债来看,当前无风险利率已出现抬升趋势,建议在基准爬坡过程中以高票息中短久期安度2020年。对于2021年,除非是负债端极其稳定的机构,否则在基准拉升趋势下难以通过久期换挡对冲估值损失,因此布局高资质中久期和高票面短久期的双轮驱动策略将成为多数机构首选。由于常规城投、房企等利差已度过显著压缩周期,同时经济虽然复苏在望,但对产业利差传导仍迟缓,不宜采取信用下沉。整体来看,明年更关注估值分化带来的趋势性机会,因此也更要在信用分层的环境下抓住更多中高等级品类,同时对少数中低等级进行基于个体层面的价值挖掘,需根据负债稳定程度制定对应策略。

  就可转债来看,从权益市场考虑,虽然双拐点叠加给予持续的压力,但有两大方向值得重视,一是成长视角,盈利修复对冲估值压力;二是政策对冲可能会成为明年下半年的一个重要逻辑,产业政策、双循环等等,皆有望提供市场机会。

扫二维码 领开户福利!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