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千万工程”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生动实

光山新闻网 admin 2019-02-02 22:27:42
浏览

  从“千万工程”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动实践和世界回响

  新华社北京12月28日 题: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从“千万工程”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动实践和世界回响

  新华社记者何玲玲、何雨欣、方问禹

  “我来自浙江省的一个村庄,15年前,我每天都要拎着满满的一桶脏水走到很远的地方去倒污水。当时,我家厨房没有排污水管,村里没有垃圾箱,河道受污染,又黑又臭。今天,习近平主席亲自推动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使我们村庄变成一张靓丽的明信片。”

  美国纽约曼哈顿,当地时间2018年9月26日晚,站在联合国的颁奖台上,浙江安吉县农民裘丽琴用质朴的语言讲述了日常生活的故事,引起全场热烈掌声。

  这背后,是世界上最大发展中国家万千农民携手共建美丽家园的生态变革。

  15年前,习近平同志在浙江亲自推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15年来,他一直牵挂关怀并多次指示推动这项工程。15年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年度“地球卫士奖”中的“激励与行动奖”颁给这项工程。

  从实践中萌发并不断发展丰富的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仅为绘就新时代乡村振兴画卷、建设美丽中国提供坚强指引,还跨越山和海,推动中国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一)山川新风

  离开喧嚣的都市,行在浙江秀水明山之间,一个个小村庄镶嵌其中。走进这些小村庄,仿佛走进了“万花筒”——

  安吉鲁家村,野山茶、蔬菜果园、药材等18个家庭农场星罗棋布,一列颇具童话气息的彩色小火车穿梭其中,将农场串联起来供游人品味农趣;

  绍兴棠棣村,无地不种花,无人不卖花,当地村民兰花种得尤其好,市场更是遍布全国,村民们腰包鼓,人们笑脸也像花儿一样;

  开化杨村村,很多家庭养殖香猪,但村里整洁干净,还创造性打造出一个“猪宝宝文化乐园”,将养殖和旅游融合开发;

  ……

  然而,时光回溯到15年前,浙江的农村则是另一番情景。

  经济发展多年领先,浙江也率先面临环境污染带来的阵痛,农村建设和社会发展明显滞后,有新房无新村、“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垃圾无处去、污水到处流”的现象普遍存在……

  2002年10月12日,习近平同志调任浙江,立刻开启了马不停蹄的调研,在一个个村庄里,他察民情、听民声,农村环境问题成为他关注的重点——

  不蓝的天、不清的水、不绿的山,折射的是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本质问题是没有处理好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

  从什么样的切口,破解这道生态与发展的双重考题?

  2003年6月,在习近平同志的直接推动下,浙江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开启了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核心的村庄整治建设大行动。

  这是突出问题导向、民意导向、趋势导向、目标导向的大手笔——花5年时间,从全省4万个村庄中选择1万个左右的行政村进行全面整治,把其中1000个左右的中心村建成全面小康示范村。

  “一定不要再想着走老路,还是迷恋着过去的那种发展模式。所以,刚才你们讲了,下决心停掉一些矿山,这个都是高明之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过去讲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实际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05年8月,习近平同志来到安吉余村考察时,得知村里关闭矿区、走绿色发展之路的做法后,给予了肯定。

  随后,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撰文说:“我们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与社会的和谐,通俗地讲,就是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这一科学论断迅速成为引领促进发展的新导向。

  “感觉这条路走对了,越走越有奔头。”

  从多年因为GDP落后在县年度工作会议排在后面,到调整考核指向后,因为被评为“全国首批环境优美乡”坐到前排,时任安吉山川乡乡长王琴英回忆说。

  曾经的山川乡,竹木过度砍伐,不少山沟里几乎都没了水。

  不准砍伐树木、不准枪捕鱼、不准开矿挖石……认定“千万工程”指引的路子,山川乡下了决心,将村民多年来的生计列入了“禁止名单”,并写入乡人大决议报告;为了涵养水源,还建了生态水库。

  经历一番彻头彻尾的整治后,山川乡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提升,茶叶、旅游业也开始发展,2004年,成为“千万工程”现场会议后全省的考察点。如今的山川乡,河水潺潺,茶园青青,村民们在优美的环境中生产生活。

  稳扎稳打、步步为营、扎实推进。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一直亲自抓“千万工程”的部署落实和示范引领,每年都召开一次全省现场会作现场指导。此后,这也成为浙江历届省委每年雷打不动的惯例。

  2003至2007年突出示范引领,在1万多个建制村推进道路硬化、卫生改厕、河沟清淤等;

  2008至2012年突出整体推进,主抓畜禽粪便、化肥农药等面源污染整治和农房改造;

  2013年以来突出深化提升,攻坚生活污水治理、垃圾分类、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

  “千万工程”一路走来,浙江农村发展思路发生了转变,村居面貌发生了质变,村民们的习惯发生了巨变,“美丽转身”的故事俯拾皆是:

  曾经的“水晶之都”——浙江浦江县,家家户户建水晶作坊,很多村里的河水因为浸入水晶打磨的粉末变成了白色,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全省倒数第一。

  “污染河流、毁坏家园,哪怕金碗也要把它砸了!”

  浦江县掀起一场水晶产业整治雷霆行动,终于摘掉了“全省最脏县”的黑帽子,河水越来越清,鱼也越来越多。

  曾经的“生猪大县”——浙江海盐县,地处浙北杭嘉湖平原,境内河道众多却污染遍布,不少村子里“奔驰宝马狂奔在猪粪堆里”。

  当地发动“生猪养殖业减量提质转型升级”行动,引导养殖户走上转产转业、绿色发展之路,江南水乡重现生机。

  ……

  不走容易的路,要走正确的路。

  突出高质量,打造升级版。进入新时代,“千万工程”进一步丰富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的内涵外延,更加注重乡村特色、环境治理、乡风文明、宜居宜业,让乡村不仅干净美丽,而且充满温度、各具韵味、富有活力。

  15年久久为功,“千万工程”为浙江农村地区转型发展蹚出一条新路。2017年浙江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956元、同比增长9.1%,是全国13432元的1.86倍,连续33年位居全国各省区第一。

  对于“千万工程”,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挂念在心。“浙江山清水秀,当年开展‘千村示范、万村整治’确实抓得早,有前瞻性。希望浙江再接再厉,继续走在前面。”2015年5月,他在浙江调研时说。

  (二)生态变革

  走进浙江德清县,城与乡在这里握手。

  车行其中,城市与乡村的界线已经模糊,西部翠竹茂林、山青水净;中部田园小城、宜业宜居;东部古镇悠悠、传唱千年……

  一座现代化的地理信息小镇短短3年从无到有,聚起237家地理信息相关企业,优美宜居的环境与现代化的产业相得益彰。

  有面子,更有里子。从打破城乡迁徙的户籍障碍,到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再到赋予乡村要素以市场价值,实现的是人、财、物在城乡之间自由涌流,改变的是传统城乡工农关系。

  站在改革开放40年的节点上,观察这种城乡关系的变迁,越发耐人寻味。

  “40年来,浙江城市与乡村的发展经历了三个相互关联的阶段,乡村形态功能不断演变。”

  顾益康,原浙江省农办副主任,亲历“千万工程”的启动及实施。在他看来,这一工程成为乡村巨变的催化剂和引领器——

  乡村裂变,农业集体化经营转变为家庭经营,浙江部分村民先富起来,但农业边缘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等问题也逐渐积累;

  乡村蝶变,以“千万工程”为抓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地区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城乡渐显弥合之势;

  乡村聚变,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进入后工业化、后城市化时代和生态文明新时代,城乡全面融合发展,乡村生态、人文优势凸显,发展资源要素开始向乡村回流。

  浙江乡村走过的路,也折射着中国的乡村振兴之路。

  “回顾起来,‘千万工程’是一项长远的战略工程,是从抓农村环境入手,破解城乡统筹发展的难题,为乡村振兴指引方向。”顾益康说。

  沿着“千万工程”的路子走到现在,浙江不少城乡发展正迈向“3.0版本”:从乡村生态修复、旅游业兴起,到资源要素回流、乡村全面复活,再到城乡产业互补、乡村优势渐显……

  站得高、看得远,想得深、做得细,“千万工程”由此散发旺盛的生命力。

  “会烂垃圾”箱绿色,上面写着:骨髓内脏、菜梗菜叶、果皮、果核……

  “不会烂垃圾”箱灰色,上面写着:玻璃、牛奶盒、金属、塑料……

  垃圾箱上还竖起牌子,联系党员、农户名、编号均一清二楚。

  类似的分类垃圾箱,在不少浙江农村里随处可见。如今,谁要乱扔垃圾,村民们自己首先不干。当地流传着这样的故事,一名外来游人进到一个村子,边吃甘蔗边吐皮,一位村里老爷爷就在后面跟着扫。

  农村垃圾处理,看似是一件小事,但在具体实践中是很难破解的一个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