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兰花开铸英魂】马兰村里的年轻人(2)

光山新闻网 刘洋 2019-04-06 18:27:11
浏览

  在刀山火海般的危险中采集爆炸数据,不仅能够判断此次核爆是否取得了完全的成功,还将为以后的核弹研究提供重要的理论参考。让人难以置信的是,这样艰巨的任务,当时就落在了年仅27岁的陈达身上。

  某基地原研究员 中科院院士 陈达:半个月根本不回家,就睡在实验室,晚上就睡两三小时。水龙头冲一冲,赶快下去。

  时过境迁,记者跟随陈伟时,寻访陈达院士当初工作和生活的地方。在蜿蜒曲折的山路上前行,除了四周寸草不生的大山,就是一望无垠的盐碱地。

【马兰花开铸英魂】马兰村里的年轻人

  陈达院士儿子 陈伟时:在我有记忆中间,大概一直在那住了十多年。印象中,他有时候跟室主任就是杨裕生杨院士,有时候在家里面就靠这个小黑板,两个人坐在那儿,就开始讨论工作。

  在儿子的印象里,父亲当时的工作条件是极其恶劣的。

  某基地原研究员 中科院院士 陈达:空气温度四十几度,汗都出不出来,地表温度七十几度,穿个球鞋都烫脚。带个水壶,过去那个小水壶根本不够喝。

  陈达同事 周新嵩:晚上有时候要加班,有时候走看见两个眼睛很亮晶晶的,就以为是狗,走到边上一看,不对,是个狼,立马身上毛骨悚然。

  像陈达这样的科技人员,他们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但是他们在科研上的成就世人却知之甚少。

【马兰花开铸英魂】马兰村里的年轻人

  某基地原司令员 陈达同事 马国惠:科研,本身到现在很多就不能说,连个题目都不能讲。你像陈达(的成就),我只能说到这种程度,但是具体是什么东西绝对不能说,直到永远。

  在陈伟时的印象里,父亲在工作中是严谨细致的,在生活里又是欢乐浪漫的。

  陈达院士儿子 陈伟时:爸爸每天下班回来以后,看到我和妹妹在家里面玩的时候,非常高兴,那个笑容就是发自内心的笑容,然后叫我们每个人都上去跟他拥抱一下。高兴了,或者应我们的要求,他会给我们拉手风琴,他拉起来的时候非常激昂澎湃。

【马兰花开铸英魂】马兰村里的年轻人

  陈达在清华大学念书的时候就是校文工团的成员,来到马兰基地以后,这个业余爱好也没有放下,团里文娱演出的时候,陈达是专职的手风琴伴奏。从一名清华大学的学生到一位核物理专家,一位技术将军,一位中科院院士,中国核试验事业造就了陈达和一批批青年学子。他们投身罗布泊,在恶劣的环境下完成多项科研攻关项目,为国防事业奉献了毕生的心血。马兰基地为国家先后培养出10名院士,37位将军,11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马兰花开铸英魂】马兰村里的年轻人

  某基地原司令员 陈达同事 马国惠:真是非常光荣的,机会非常难得的。你能够成为这个集体的一员,非常荣幸了,所以那个时候吃一点苦受一点累,条件差一点,那时候都在所不惜。

  (央视记者 任永蔚 绽晓棠 李彤辉 尹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