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一号”全球首堆腾飞倒计时 看铮铮“龙骨”上的年轻人(4)
等福清核电5、6号机组建设完,余平还想再跟几个核电现场,他觉得机会很难得,只有在施工一线,才能验证自己设计的种种想法的合理性;马权、何攀还是在各自的领域里深耕,他们准备多申请几个项目、课题,为提高我国核电的自主性再助把力……中核集团和院里给了年轻人这样的舞台,让他们发挥各自所长。
现在,马权的团队已经有350多个人了,基本都是年轻人,年纪最小的是98年生的。马权说,中核集团和院里的制度对年轻人的成长还是很好的,它们会设计金额不同的项目、课题,鼓励年轻人做研究,从简单项目做起,有能力后再步步深入。老专家们指导这些娃娃们做课题时总是乐呵呵的,碰到意见相左时,争论几句也无所谓,“真理是讨论出来的嘛”。
何攀也很喜欢院里的科研氛围,老专家传帮带,年轻人有冲劲,大家都是为了干事业。核动力院很多年轻人引以为豪的一点是,在院里,收入最高的不是院领导,是总师系统里的科研骨干,特别是对年轻技术骨干有很大倾斜。
中国核工业发展靠的是什么?“靠人才。”去年适逢改革开放40周年,中核集团董事长余剑锋谈到我国核工业的发展时给出了这个答案。他说:“中核集团的核心竞争力是拥有涵盖核工业所有产业环节的23个科研院所。只有把这23个科研院所培养成在技术和创新性上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才能真正领先,这才是中核集团将来的愿景。”
许余现在是核动力院核电工程指挥部副总指挥,从技术岗到管理岗,他希望把更多的机会留给年轻人,“攻破核电的‘卡脖子’环节需要一代代人的努力,实现每一块‘龙骨’的完全自主化也需要,铮铮‘龙骨’需要年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