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将成为怎样的全球性大国?

光山新闻网 王林 2019-05-14 04:45:49
浏览

  中国将成为怎样的全球性大国?

  中国将成为怎样的全球性大国?10年前,这个问题或许不会有今天这样的急迫性。10年后,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自从2008年西方爆发金融危机以来,美国衰落之相日益突出;其次,同样自那场危机以来,中国不断崛起。这10年里,中国经济规模翻了一番,而美国经济大约只增长了10%。

  这些变化也带来另外一些结果,在新一代领导人的领导下,中国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从邓小平时代的“韬光养晦、决不当头”到今天变得外向得多、开阔得多。中国不再仅仅被动地接受全球化及其规则,而成了全球化的构筑者与塑造者。西方正面临全新的情况。西方最大的困难是,在中国问题上总处于被动状态,没有跟上节奏,因为西方其实不相信中国会成功,不相信中国的发展具有可持续性。现在西方必须接受事实,世界正在发生巨变,我们无论如何也要理解这种变化。

  中国与西方的四个不同之处  

  西方最致命的毛病在于,在思维深处是不理解中国的。我们的思维范式认为西方是具有普世性的,终有一天世界上所有人都应该、必须且必然变得和我们差不多,也就是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现代性,这就是西方的现代性。

  老实说,这种提法已无法维持。因为世界上不光中国发生了巨变,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历史、政治、文化根源都和西方不一样。在这一背景下,我们必须开始尝试理解中国与西方的不同之处。我就说四点:

  第一,我们一提到国家就会想到民族国家,但中国绝不能被简单划归民族国家范畴。在我看来,我们不应仅仅将中国看作民族国家,还应将其视为文明国家,它的传承是文明的传承。中国对国家—社会关系的认识、儒家价值观、个人的社会角色、人际关系,甚至中国的美食、语言,都是中国传承的文明遗产,中国既是文明国家又是民族国家,从这样的角度去看中国,才能真正理解它的不同之处。

  第二,我们总认为中国是个中央集权化程度很深的国家,运作国家的一切决定都出自北京,这当然不是真的。中国有14亿人口,不可能事无巨细都由北京决定。中国在漫长的历史中总结出一个经验,唯一可以既维持统一又确保国家机器正常运作的办法是对地方差异给予足够的尊重,或者说“一文多制”,即“一个文明多种制度”。当代最明显的例子便是对香港回归提出了“一国两制”构想。

  第三,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我们认为治理在本质上便是普选权、多党制,中国却不一样。正因如此,西方长期以来一直坚信中国当前的体制是不可持续的,是缺乏合法性的。但如果你关注关于中国治理的学术研究,关注皮尤中心的全球态度调査,就会发现中国人对政府治理的满意度非常高,完全具有可持续性。尽管中国体制与西方存在巨大差异,它仍然享有巨大的支持和充分的合法性。这种合法性有3个重要因素:一是中国人将国家看作社会的化身和守护者;二是中国人关于国家治理的思想源于家庭,所以家庭便是国家的缩影;三是中国至少在隋唐时候便有了选贤任能的传统。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导致中国人对国家治理的理解不同于西方人,而这样的治理模式又是非常有效的。

  第四,西方和中国对普世性的理解大不一样。欧洲将普世性看作一场传播福音的布道,要改造世界,通过殖民、宗教、语言、文化等方式,把文明的信息传到尚未开化的土地。中国则不认为普世性的表现是自身的外化,而认为自己是中央王国,是天朝,是文明的终极形式,因此根本没必要离开中国。所以,中国的普世性是一种留守型的普世性,而西方的普世性是一种向海外进发的普世性。

  辨析以上差异,对理解中国的世界观和中国的全球角色非常重要。